搜索: 开始搜索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解读45句精选句子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解读

1、“受虐癖充分暴露了造成形而上欲望的矛盾,受虐狂想跨越无法跨越的障碍,穿越从根本上说不能穿越之物,去寻求神圣。”

2、《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全世界公认最受欢迎的畅销书,昆德拉最受欢迎并获得好评最多的作品,也是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普通知识分子命运多舛的复杂故事。

3、这使我想起了同行张承志的观点、更早是哲学家克罗齐(BenedettoCroce)的观点:好的文学是一种美文,严格地说起来,美文不可翻译。作为两个层面上的问题,昆德拉与克罗齐的观点尽管对立,可能各有依据。但无论如何,为推动民族之间的文学交流,翻译仍是必要的——哪怕只是无可奈何之下做一种浅表的向外窥探。我希望国内的捷文译家能早日直接译出昆德拉的这部作品,或有更好的法文或英文译者来干这个工作,那么,我们这个译本到时候就可以掷之纸篓了。

4、‍‍‍2018年8月作文专辑出炉,欢迎选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解读)。

5、媚俗的根源就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6、昆德拉笔下的人物面对这一切,能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我们可以不同意他们放弃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不同意他们对革命和罪恶不作区分或区分得不够,但我们不能不敬重他们面对迫害的勇敢和正直,不能不深思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批判,还有他们有时难以避免的虚弱和消沉。

7、重新回到轻和重的话题上来。昆德拉在全书中,一直试图引导读者思考的两大方向:

8、 托马斯回到布拉格的医院,被要求写份声明,说明不久前他写的一篇文章是错误的。他没有这样做,而被医院辞退。他不得不到离布拉格50英里外一个乡村诊所工作,仍然有警察局追踪他要求他写声明或者提供有关情报。最后他为摆脱纠缠干脆不做医生,到街头去给商店和住宅擦窗户。特丽莎则到酒馆做服务员。托马斯经常被顾客认出来而照顾他,请他喝酒,仍然有女士喜欢他,跟他不断“性友谊”。特丽莎在酒馆被冒充工程师的秘密警察诱骗失身。特丽莎忍受不了在酒馆工作经常受到的骚扰和失身带给她心灵的痛苦,也无法忍受托马斯跟别的女性保持的“性友谊”,在她的要求之下,托马斯带着她再次离开布拉格,去往乡村生活。

9、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的名字我曾有所耳闻,直到去年在北京,身为作家的美国驻华大使夫人才送给我一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解读)。

10、小说中有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数字“六”对于特丽莎的意义,旧礼帽对于萨宾娜的意义,贝多芬的音乐对于托马斯的意义,……与其说他们的“存在”影响并引导了人物,不如说他们本身是人物精神上的一个组成部分。贝多芬四重奏里的“非如此不可”的主题,正象征着生命之重,所谓的重是一种必然,人必得走完所有的路程,才能恍悟为什么“重”才是我们生命中真正合情合理的东西。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相对的是”能够承受的生命之重”。和托马斯更多地感受到“重”不同,萨宾娜的人生是轻盈的,她背叛一切“非如此不可”的事物——她的父亲、丈夫、爱情、祖国,大量降临于她的是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但她却突然发现:四周空空如也。 

11、小说描写了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男主人公托马斯与妻子特丽莎、情妇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而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本书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机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陆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本书探讨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

12、因此,她陷入了生命的困境之中,她在自我约束与苛责中艰难前行。她活得实在,也活得痛苦。

13、我们再往前一步,切换到另一个场景:在一次乏味的移民聚会讨论之后,移居到瑞典的萨宾娜触摸到了无边无际的虚无。恰巧在她人生最虚弱的这个时刻,她突然发现了弗兰茨在火车包厢里迎接她!这本该是一部平庸爱情剧的高潮。“她伸出双臂抱任了他,吻得他透不过气来。她象最平庸的女人一样,有一种焚心烈火般的欲望,想告诉他,别赶我走,抱紧我,把我当你的玩物,你的奴隶,猛烈地玩弄我吧!但她什么也没说。”萨宾娜再次用身体表达了自己渴望成为奴隶和玩物,但这次她没说出来,因为她知道,就算说出来,弗兰茨也依然不会明白,他再次错失进入萨宾娜灵魂的密码——是灵魂,不是身体。

14、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所津津乐道的如何打造100000+爆款文背后的秘诀,我们被咪蒙周冲们所撩拨的情感G点,我们被无穷无尽的鸡汤所淹没的不适感的背后,都只是媚俗在作祟、而我们所幻想着成为X日热门上的爆款,其实也正是追求媚俗的过程。

15、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曾经是托马斯的情妇之也是特丽莎妒忌的对象。萨宾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但是这样的背叛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虚无当中。弗兰兹是被萨宾娜背叛的情夫之他因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于萨宾娜的背弃,让弗兰兹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

16、这句话出自捷克作者米兰昆德拉最出名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作品经过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以后正式更名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7、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绝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我们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比如,灵与肉,它带领着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意蕴深远,读它,你能领悟到智慧的力量,但又绝不枯燥。

18、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19、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的事件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20、作品可以说是一部比较复杂的书,书中内容也有很多含义:有社会内涵的揭示、还有人性的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

21、“从理想上说,性伙伴和介体最好是同一个人。但是这个理想从根本上说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假若可以实现,那么介体就失去了全部的神性力量,理想也就无须企求了。受虐狂于是不得不摹仿自己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和特丽莎不一样,萨宾娜并不需要一个日常生活的主人,也不需要一个强大的征服者。她需要的,只是性爱过程中一个“仪式性”的主人。那个假主人带给她的折磨,和她想象中的神性介体带来的折磨是一样的。只有这种对痛苦和折磨的关联性想象,可以把她从虚无边缘拉回,让她停止思考,屈服于身体,回归到本能——精神性的人格化身被摧毁,彻底回归了生理属性和动物属性,人的虚无感顿然全部消失,身体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主人,发出欢愉和高歌。是的,恰恰是因为过于精神化,而不是因为生理结构所决定——对萨宾娜而言,性爱中没有暴力是不可想象的。

22、 这段受伤的感情经历使托马斯对妇女产生一种恐惧,他既渴望女人又害怕女人,为在渴望与害怕之间找到一种调和,便发明了一种“性友谊”:男女双方都不对对方的生活和自由有要求。为了确保“性友谊”不发展成为带侵略性的爱,他与关系长久的情妇们见面也讲究轮换周期,与每个女人的幽会每次至少相隔三周,而避免与某个女人连续三次幽会。这种原则使他既能与一些女人私通,同时又与其他许多女人继续保持短时交往。而且他也决不和女人们过夜,或者是他自己离开,或者把对方送走。对他最理解的是女画家萨宾娜,她说:“我喜欢你的原因,是你毫无媚俗。”

23、  米兰·昆德拉的这本书,展示最多的篇幅应该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需要有一种信念,不能随意地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那种所谓的媚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人们才能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

24、 在特丽莎刚离开的两天里,托马斯甚至有种轻松感,他们之间的爱既是美丽的,也有些令人厌倦,现在一切都结束了而且是特丽莎的选择,他又可以回到过去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很快他便感觉到,他忘不了特丽莎,而且他不想与萨宾娜或者其他女友联系,她们都只会使他想起特丽莎,5天后,他赶回了布拉格,两人再次相聚。

25、什么是“形而上欲望”?基拉尔在他的欲望理论里,把人的欲望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发性的,从主体(人)到客体(欲望对象)只需一根直线予以图解。基拉尔指出,人的自由只有两种模式,神的模式和人的模式,前者是宗教的模式,后者则是“他者”的模式。这种自发的,诗意的,直线型欲望,属于神的模式,和宗教经验类似,属于垂直超验。而在现代社会,人的欲望不可能是一种主动、本能、自然的产物,这种欲望源自“介体”——也就是“他者”。这种欲望是向他者借来的,非自发的欲望,被命名为“三角欲望”,亦即“形而上欲望”。为什么说这种欲望是借来的呢?现代社会宣布“上帝死了”,“他者”便接替了上帝的位置、接受主体的崇拜。这个“他者”,有可能是一个虚构人物,也有可能是一个现实人物。

26、柏拉图《对话录》中的着名假说:原来的人都是两性人,自从上帝把人一劈为所有的这一半都在世界上漫游着寻找那一半。爱情,就是我们渴求着失去了的那一半自己。

27、因而在萨宾娜的价值体系里,“公开的隐私”等于“重”,而“隐私”,既是“真实”,也是“轻”。这点和弗兰茨恰恰相反。对弗兰茨来说,“生活在真实之中就意昧着推翻私生活与公开生活之间的障碍。”,和萨宾娜偷情的这九个月,他持续地感受着生活的不真实。当他向妻子坦白,并和萨宾娜一起离开时,“他感到自己越来越轻。他终于对自己说,九个月之后他生活在真实之中了。”因而在弗兰茨的价值体系里,“公开的隐私”等于“轻”,而“隐私”,既是“不真实”,也是“重”。

28、投稿、荐稿可留言或发邮件:2479791180@QQ.COM

29、昆德拉的小说在结构上也很有特点,除了情节故事还穿插了大量议论,可以说没有议论就没有昆德拉。其中很多议论精辟、深刻,表现出昆德拉与众不同的思考。

30、弗兰茨死了,托马斯和特丽莎也死了,他们的死代表着“形而上欲望”的终结。昆德拉的小说结尾和基拉尔宣告的伟大小说结尾是统一的。这死亡却不是肉体的终结,而是精神的死亡——确切地说,是“自负”精神的死亡。基拉尔认为“西方人一直没有放弃争取个体的自主和主人地位的努力,一直没有放弃他们的自负。天才小说家却没有盲从,他们尽力向我们指出这种信心的虚妄。”从塞万提斯到斯汤达,从福楼拜到普鲁斯特,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天才小说家的结尾注定都是平庸的,因为认清楚自负之后,唯一的出路就是“皈依”。“克服欲望,比登天还难。普斯特说,必须放弃我们每个人都不知疲倦地追求的那种停留在自身表面的动人谈话。必须‘丢弃最宝贵的幻想’。小说艺术是现象学所谓的一种‘悬置’,但是,真正唯一的‘悬置’,哲学家却闭口不谈,这一种悬置永远是对于欲望的胜利,是对于普罗米修斯式的自负的胜利。”

31、托马斯并非一个单纯的浪荡子,而是一个对生命慎之又慎,严肃而深入地思考,真正认真生活的人。

32、也许这种茫然过于尼采(FriedrichNietzsche)化了一些。作为小说的主题之既然尼采的“永劫回归”(eternalreturn。或译:永远轮回)为不可能,那么民族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都只具有一次性,是永远不会成为图画的草图,永远不会成为演出的初排。我们没有被赋予第二次、第三次……生命来比较所有选择的好坏优劣,来比较捷克民族历史上的谨慎或勇敢,来比较托马斯生命中的屈从和反叛,来决定当初是否别样更好。那么选择还有什么意义?上帝和大粪还有什么区别?所有“沉重艰难的决心”(贝多芬音乐主题)不都轻似鸿毛、轻若尘埃吗?

33、文学界这些年曾有很多“热”,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开始,又有了隐隐的东欧热。一次,一位大牌作家非常严肃地问我和几位朋友,你们为什么不关心一下东欧?东欧人的诺贝尔奖比拉美拿得多,这说明什么问题?

34、但是,如果一件事取决于一系列的偶然,难道不正说明了它非同寻常而且意味深长?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35、他移居法国后的小说,多是以法文译本首先面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多国文字。显然,如果这二十多国文字中不包括中文,那么对于中国的读者和研究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的缺失。

36、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便会以为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37、  或许越沉重的负担越是生活充实的象征,伴随着负担的沉重,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反之,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高高地飞起,远离大地,也就离别了真实的生活。这样,人们就将变得似真非真,看似运动自由却毫无意义。人如果没有了责任,亦就没有了动力,即使活着也就像一具行尸走肉,生命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活着,就要承受!生命之重能让人脚踏实地,活着踏实。有重物压住,才能有存在感。

38、当心灵在说话,理智出来高声反对,是不恰当的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39、弗兰茨是书中的梦想家。认真思考,我们就会发现,他的梦想和托马斯极其相似,那就是——呵护美好事物的脆弱性,但他的梦想和托马斯的又如此不同——托马斯在一个女人(特丽莎)身上,发现了所有“女人”,那是“神”的凡人性,而弗兰茨在所有女人身上,发现了一个“女人(萨宾娜)”,那是凡人的“神”性。当我们的作者昆德拉发现,媚俗(kitsch)乃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时,他投降了,选择去做一个“男人”——“男人”在此处当然也不是性别观,而是一种价值观,这正是我喜欢的昆德拉——他厌恶对小说的所有道德评议,然而,正是在弗兰茨身上,我清楚地看到,一个在小说中悬置道德的人,有着那么严肃和美好的一面,也正是他对女性“受虐癖”的描写,才让我发现,他有多么了解女性,特别是像我这种,有着或者有过“受虐癖”的女性——理解才是真正的爱。弗兰茨是纯真的,也是冷静的。尽管他身上也有对复杂性的渴求,也有对禁区的好奇,但他是一个能看清楚事物本质的人,昆德拉也说过,弗兰茨显然不是媚俗的信徒。不管是对萨宾娜,还是对“伟大进军”,一个经历如此简单的人,已经进入了他所能了解的极限。

40、正如文中所言,世界的本来面目,是谜和悖论;艺术和文学的价值,在于展示这种不确定性。因此这三篇书评,并非为了让您产生和我一样的,对此书的理解,而只是为了展示,在无数种解读之中的一种可能性。希望你也能在未来的阅读中,体会到于我一般的快乐。

41、昆德拉也写政治和社会,但如果以为他也只是一位“伤痕”作家,只是大冒虚火地发作政治情绪,揭露入侵者和专制者的罪恶,那当然误解了他——事实上,西方有反苏癖的某些评论家也是乐于并长于这种误解的。对于他来说,伤痕并不是特别重要,入侵事件充其量是个虚淡的背景。在背景中凸现出来的是人,是对人性中一切隐秘层面的无情剖示。在他那里,迫害者与被迫害者同样晃动灰色发浪并用长长的食指威胁听众,美国参议员和布拉格检阅台上的共产d官员同样露出媚俗的微笑,欧美上流明星进军柬埔寨与效忠苏联入侵当局的强制游行同样是闹剧一场。这才是昆德拉。作者以怀疑目光对东西方人世百态一一扫描,于是,他让萨宾娜冲着德国反共青年们愤怒地喊出:“我不是反对共产主义,我是反对媚俗(Kitsch)!”

42、想想我们经历过的事情吧,想想它们重演如昨,甚至重演本身无休止地重演下去!这癫狂的幻念意味着什么?从反面说:“永劫回归”的幻念表明,曾经一次性地消失了的生活,象影子一样没有分量,也就永远消失不复回归了。无论它是多么恐怖,是否美丽,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高以及美丽都是预先已经死去,没有任何意义。

43、  同样的困惑在法国散文家蒙田心中也同样存在,但他反对虚无主义,提倡人总是应该有点精神的。他在《蒙田笔记》中认为:“糊涂的人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本身违背了生存的意义。生活乐趣的大小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不是任何外物的影响。只有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我们的生命是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人如果没有一定的目标和追求占据、约束心灵,心灵就会到处漂流,入于幻想的空泛境域里。灵魂没有目标,就会丧失自己。即使在闲逸时,也不能让灵魂丧失目标,要不然,最终会导致无数妖魔、怪物,无次序、无目的,一个个接踵而来。”

44、  一天,小镇的医院发现一例复杂的综合性神经病。他们请布拉格医院的主治大夫会诊,托马斯就这样来到小镇。他被安排在一家旅馆住,特丽莎恰巧在这家旅馆的餐厅工作。托马斯工作完了准备离开小镇时,在旅馆的餐厅小坐。特丽莎当时正举着沉沉的装满啤酒的托盘在餐厅的醉鬼们当中曲折穿行,托马斯坐在那里展卷读书,突然抬头看见了她,便微笑着说:“请来一杯白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