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始搜索

6条简短的读书方法40句精选句子

6条简短的读书方法

1、还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翻书柜发现了一本《三国演义》,当时被里面的插图迷住,又尝试着阅读,然而文体对于当时的我而言,显得过于艰深了。恰好这时我父亲看到了这一幕,就告诉我:你还太小,先不要看这本。转而塞给我一本《上下五千年》,找出东汉三国的那一册,果然看起来轻松多了。后来又看了《三国演义》的连环画,在这个基础上,我在比一般小孩早得多的年纪,就自己通读了正式版本的《三国演义》。

2、非得把看书弄成上坟一样的心情,这样看书能坚持下来?

3、第以细心运用为实际:读书要能实际运用,才不枉费辛劳。平时多读多看,并常写心得,多背佳句,跟别人讲话,就能言辞有内容,不会空乏枯燥。读书,最主要是学做人处事,例如明白古训的孝悌礼义精神,落实在生活中,就能使家庭幸福、朋友和睦、社会和谐。

4、一提到自己家孩子的阅读,家长们都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的体会:

5、跳读法的好处是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快速、高效达到阅读效果。当然,跳读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要读懂,有的时候,读书遇到疑问或难懂之处,为了保证阅读的流畅,直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读到后面也许就可以前后贯通。

6、九是研讨式学习法。即组织自学者或自学者自发地结合起来进行讨论,例如讨论在当前市场竞争国际化的时代,还有哪些国际人士普遍关注的问题,比如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失业率走高、生存环境不断恶劣、战争和冲突不断、南北差距拉大等问题的严重性产生的根源及对象,用哪些相关理论来解释、解决等等。这样,自学者就可以掌握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和理论知识最前沿的创新东西,从而大大开拓视野,提高自学者的素质。

7、从开始看大量的各类通俗小说,我看书逐渐步入正轨,慢慢地小说散文已经满足不了我了,于是我就开始看各类名著经典。

8、如果一个人拿了博士学位,却不懂得生活,不通人情,不算是会读书。真正会读书的人,是能读熟「人事」,读懂「生命」,读通「生活」。

9、先读简介,大致看适不适合,合适了再去仔细阅读;找一段或一篇中心句细细来读。

10、算法已经完全将你分析到位,让你只在你的认知范围内自我陶醉。

11、不少朋友跟我提过,有时候看一本书非常吃力,看了几页就不想看了,实在没那个耐心。这个问题我也遇到过,大都是一些需要一边看一边进行大量思考分析,看到后面还要回看前面总结的书,有一些甚至每一章节后面还留有习题。在我看来,如果你已经克服了第一条提到的心态浮躁问题,和第二条的知识储备不够的问题的话,大可以坚持一下,挑战一本需要耗费大量脑力的书。

12、高山仰止法。以欣赏的眼光读书,读出乐趣。如宋代诗人尤袤所言:“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读一本高尚的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士对话,态度越虔诚,收获就越大。这种方法最适合读哲学与军事经典,如《易经》、《孙子兵法》。

13、特别地,我发现,过去我们可能低估两类书,一是综述,二是普及书。我们往往强调读原著,但现在知识体系越来越庞大复杂,综述可帮我们掌握知识的脉络。我们往往觉得普及书过于简单,实际上,简单清晰的普及版图书,甚至是图解版,反而可以帮我们加深理解。

14、孩子在刚开始接触阅读的时候,往往没有定性,也就是不能很准确地明白自己到底适合哪一类书本。

15、这么看了一年多以后,我的书单里就开始夹杂着看一些经管、心理学、个人成长、历史地理、天文科技之类的。

16、可到了现实中,很多人就失了智。比如不少人就妄想着想靠一本5162个字的《道德经》,来参透人生的终极奥秘。天知道从哪冒出这么多国学大师,就像秋天玉米地里的蚂蚱,给人一种层出不穷的感觉

17、本书的作者是台湾著名出版人,他将阅读同样分为了四类:

18、父母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啦,只要碰上故事主角,都要读成孩子的名字。孩子就很自然地走进了故事,成为主人公,去故事世界中体验一把。

19、他们觉得越深奥的书越牛逼,看小说/散文/故事书的都是傻子,看书就讲究一个深奥,也别管看不看得懂,也别管大家喜不喜欢看。

20、别怕孩子小,别怕时间短,只要每天固定时间给孩子读故事,并且成为一种习惯,对孩子而言是一件特别受益的事。

2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做一件事情的兴趣,对你是否能坚持做这件事有重要意义。

22、居高临下法。此法是说要站高一层,像老师审查学生作业一样去读书。我认识的几位编辑,通常都是用这种方法读那些热门的“畅销书”。如果对那些“乱花迷人眼”的书不加批判地去接受,就会像叔本华所说的那样:“思想被别人用襟带牵着走。”

23、先读简介,了解适不适合,合适了再去仔细阅读

24、比如,《奶奶的红披风》当中,我们就可以跟着这个小男孩的视角进行阅读,适时地提问:小男孩看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

25、多读几遍,看完后总结内容,在文章最后写一段感受、启发和心得,读后感。

26、所谓熟读精思,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语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书若不反复读,难免浮光掠影,理解肤浅,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但熟读而不在气定神闲之时细细玩味和思索,则读过的内容,即便字字珠玑、微言大义,也会如风过耳。熟读停留于了解,精思则至于理解。读书止于了解而不能理解,如同掘井至半,每每无功而返。

27、在阅读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目的,只选读一些关键性的、有相关性的内容进行阅读,不相干的则完全忽略,这就是跳读法,即跳跃式的读书方法。跳读法适用于阅读目的明确的读者,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在阅读一些非经典童书时,也可以采取跳读法,对一些不认识或不懂的字词跳过,以保证阅读的流畅性和兴趣。

28、以核心观点为线索,抽取书中的支撑观点、案例、数据、金句,形成一个解读。注意,不要试图全面复述或概括一本书。 

29、看完一本书写读后感是我的惯例,对梳理书中的人物脉络、记忆书中的内容非常有帮助,但写东西这个事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有点超纲。

30、嗯,如果你问我什么样的书可以归入此类,侯世达的《集异璧》算是我当时读来感受最深的一本。

31、当孩子养成了自觉看书学习的习惯以后,为了强化孩子的读书兴趣,家长要有意地"缠着"孩子请他讲故事或书中的知识,或者以相互给对方讲故事为条件,"引诱"孩子讲故事。

32、就拿上面所说的《欧洲中世纪史》为例,这本书里有大量的古代人名、地名,包括国家以及城邦的名字,当我初次阅读时,一下子接触到许多陌生的名词,不但很难记不住,而且还会混淆。于是我就把每一个陌生的词汇都在网上查询,弄明白相关人士的生平大事,相关地点如今位于哪里,在地图上找到相应的位置等等……这样就对于记忆和理解,有了很大的帮助。

33、书单君认为,书中最有价值的观点在于,作者提出“阅读目标决定阅读方式。一位读者要追求的阅读目标——仅为了消遣、还是获得信息、或增进理解力——会决定他阅读的方式。只有做一个自我要求的主动阅读者,才能眞正读有所获。”

34、跳读: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35、其实做任何复杂困难的事情套路都差不多,都是先易后难,从一点点小事做起,逐步积累,然后量变产生质变,最后就能变得非常牛逼。

36、开篇的时候,我说过,萌小芽早教的核心课程当中,亲子阅读是很重要的学习版块,早教学习当中比重占了三分之不仅仅包含分龄亲子阅读的策略和技巧,也是一份横跨0-60月龄的优质书单。每一周都有1本国内外知名绘本+1个重点阅读策略,每年都可以积累下50+以上这样相当可观的亲子阅读策略,并且是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进行应用的。

37、这时,父母可以进行相应的引导:比如,带孩子买书的时候,让孩子多转几个区域,挑选不同种类的书籍。假如家里有很多同类的书籍,也可以鼓励孩子多看看不同的书籍,尤其是在发现宝宝对某一领域特别生疏的时候。也可以在孩子正巧碰上了相关难题的时候,提醒他挑选相关的书籍来学习。这样的话,宝宝看得多了,视野也就会丰富得多。

38、看书就是如此,最开始从点滴做起,从每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开始,慢慢培养,越读越多,最终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

39、(2)第二步,我们需要把书"从厚读薄",换而言之,我们在阅读完书籍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归纳、概括、提炼出文章的最重要的部分,让它为我们写作时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