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始搜索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表60句精选句子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表

1、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还要喝一种素菜汤,这种汤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种蔬菜做成的。

2、  藏族: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此外,还有藏历4月15日的萨嘎达瓦节、7月上旬的雪顿节和沐浴节,以及丰收在望时的望果节等。

3、农历的二月初俗称龙抬头,青龙节亦称春龙节,春耕节,万神都会、土地神诞日。

4、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西乡又叫大寒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清明”节气由此得名。是古人根据天象物候、四季循环确定出的节气。清明时节大地呈春之际,郊外踏青是古人们的节气主题;随着历史的发展,在郊外踏青的同时亦将扫墓祭祖作为清明的礼俗。祭祖与踏青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传承千年,至今不辍。

5、传统习俗:开门炮仗、拜年、占岁、饮屠苏酒、聚财(5) 

6、上巳节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农历三月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中国传统节日大全表)。

7、日本曾按旧历(类似农历)过年。从1873年起改用新历后,虽然日本大部分地区不过旧历新年,但是冲绳县、鹿儿岛县的奄美群岛等地区还保留着完整的旧历年俗。

8、正月初一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9、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10、 特色。节期与节俗活动,也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新年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5) 

11、如果一年有闰正月,原则上春节过第一个正月的,到了闰正月的时候则不过节。当然,也有少数地区过完第一个正月的春节以后,到了闰正月的时候也过闰正月的春节,因为闰正月也叫正月,所以也把闰正月的初一也看做春节来过。(4) 

12、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13、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14、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15、藏历正月初拉萨郊区的农人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用"花枝招展"来形容,是毫不过分的。

16、大部分节日习俗在上古时代,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民俗节日来自于人文与自然文化,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祭祀文化有关;

17、  珞巴族:藏历年、洞更谷乳木节、旭独龙节等。

18、四月初八日 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19、  傣族:泼水节(即傣历新年)、关门节和开门节。

20、王维(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1、(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22、岁除(除夕):腊月廿九或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23、腊月二十三日 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4、(答案)D。解析:“闹社火”是闹社火又称耍灶火,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汉族传统民俗,每年过年过节举行,穿街过村进行表演,成为人们庆贺一年成就的盛会,现在为的是红火吉祥。社火凝聚汉族劳动人民深层次文化基因、体现民族特征、充分表现汉族劳动人民优秀文化观念和审美思想的民间艺术瑰宝。

25、关键词:拜年/开门炮仗/占岁/贴画鸡/聚财

26、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27、民歌中有“十一请子婿”的说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们在这一天宴请子婿。相传,这是因为初九庆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还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这天用来请子婿吃饭,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费了。

28、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29、除夕夜,越南人家家户户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全家人欢聚一堂,吃顿团圆饭。猪肉绿豆馅的方形粽子是越南春节餐桌上必备的食品。糯米被竹叶染成淡绿色,甘滑软糯,清香可口。另一样传统食品就是越南特色的春卷。越南春卷的皮由多重加工的米粉做成,特点是薄、韧、透,裹上馅料,配上蘸汁,吃起来清淡爽口。

30、传说西王母原是中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31、  相信有了以上的节日大全,你会对你的行程做出更加合理的安排。

32、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33、七夕节,中国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34、  腊八节,俗称腊日期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古时我国一些地方有在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也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35、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36、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

37、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曹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女儿,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徇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中元节。

38、  塔塔尔族:肉孜节、古尔邦节和撒班节(犁头节)。

39、(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习俗:穿针乞巧。

40、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按照公历,每年的1月1日为元旦;按照农历,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新年。

41、年夜饭、祭祖、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挂灯笼、燃爆竹

42、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43、下面,小编把所有的节日按照月份统计出来,你看你还有哪些不知道!

44、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45、 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14) 

46、下元节:十月为农历十月亦称“下元日”、“下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47、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48、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行。

49、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

50、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51、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52、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中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6) 

53、“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14) 

54、  哈尼族:主要节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尝新节,一些地区也过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

55、清明: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同时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56、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

57、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西历01月01日,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7) 

58、腊八节:腊月初俗称“腊八”,即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 

59、端午节,农历五月初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最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是古人向龙族祭祀的,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