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始搜索

罗隐的诗35句精选句子

罗隐的诗

1、                     

2、如果没有资源,没有金钱去铺垫,拉拢关系的话,即使是天才,那也可能会被埋没,罗隐就是一个很典型例子,试想参加10次科举考试,除了勇气之外,可能让诗人坚持下去的就是一种信念。古代的科举考试并不是每年都举行,而是隔个几年,只是在新皇登基,会大赦天下,多增设一次科举考试。罗隐参加了10次,从满怀理想的少年,一直考到白发苍苍的老人,直到他看透了,也明白不可能通过科举时,才真正放心,不愿意再去考。

3、语言朴实,是诗歌能够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重要因素。即诗人通过朴素、简洁、准确的语言传达内心真挚动人的情感。语言朴实的诗歌,即便近似口语,往往也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如李白《静夜思》一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白居易《夜雨》一诗中的“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等。(罗隐的诗)。

4、​他也讥咏,却不是为自身的富贵求不得,他能够看到煌煌大厦里的谎言与冷漠,譬如咏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如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5、玉帝是个糊涂神,灶司菩萨说什么,他就信什么。他马上传旨,差雷公菩萨去把罗隐的“龙骨”拆掉。祖母看这阵势,急忙叫罗隐去咬住马桶盖。结果,罗隐一身“龙骨”全给雷公拆光。只因雷公怕脏,没拆他的嘴巴骨。因此罗隐剩下一张所谓的“圣旨口”,他说什么就能“应”什么(包括应声、应验)。

6、《咏月》唐朝·罗隐湖上风高动白苹,暂延清景此逡巡。隔年违别成何事,半夜相看似故人。蟾向静中矜爪距,兔隈明处弄精神。嫦娥老大应惆怅,倚泣苍苍桂一轮。(罗隐的诗)。

7、《归梦》唐朝·罗隐陆海波涛渐渐深,一回归梦抵千金。路傍草色休多事,墙外莺声肯有心。日晚向隅悲断梗,夜阑浇酒哭知音。贪财败阵谁相悉,鲍叔如今不可寻。

8、一次次落第或许让他很伤心,但他一开始也并没有什么怨言的,顶多是“男儿未必尽英雄,但到时来即命通。”(《王濬墓》)他只是感叹着自己还没有出人头地,或许是因为时机不到吧。

9、译文:都说瑞雪兆丰年,丰年情况将如何?长安城里有穷人,我说瑞雪不宜多。

10、俗话道:“瑞雪兆丰年”,明年的小麦一定收成好。

11、玉树歌声泽国春,累累辎重忆亡陈。 垂衣端拱浑闲事,忍把江山乞与人。

12、xiāngzhàngcùchéng páiyǎotiǎo,jīnzhēnchuānbàbàichánjuān

13、    然而,究竟什么样的表现,才能称得上“性情中人”呢?晚唐诗人罗隐有一首诗,非常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性情中人的形象:

14、那里说的是花儿与少年,所以“莫待无花空折枝”,颇有不负青春、及时努力的意味;而这里取象于放歌纵酒,更带迟暮的颓丧,“今朝有酒今朝醉”总使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嫉之情。二诗彼此并不雷同。此诗的情感既有普遍性,其形象又个性化,所以具有典型意义。

15、罗隐成了孤儿,和祖母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难。长到六七岁时,祖母要送他到附近的蒙馆去读书。从家里到蒙馆,要经过一座庙宇。罗隐每次打从庙门走过,总看见里面的菩萨会站起来,好像对他致敬的样子。他感到很奇怪,回家告诉祖母。

16、玉林有南流江、北流江两条江,据说从前是同一条大河。罗隐因公务从广东来到广西,了解到这条大河从大容山顶向南海流去。河床很高,每逢大雨河水上涨,常淹没两岸田园,冲毁村庄;若遇天旱,河水低落,又很难把水汲上来浇灌庄稼。因此,沿河一带的百姓生活困苦,向来厌恶这条大河。

17、luòjiǎoxīnghéhàndàntiān,yījiāhuānxiàoshèhóngyàn。

18、《夏州胡常侍》唐朝·罗隐百尺高台勃勃州,大刀长戟汉诸侯。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仍闻陇蜀由多事,深喜将军未白头。

19、罗隐“为瑞不宜多”,是有其深刻的道理在里面的。“瑞雪兆丰年”是对庄稼人有好处,但是收获越多,除了上交所剩下的就不多了。想想在这冰天雪地去讨生计的苦民,倒不如少下一些雪,能减少他们(她们)被冻死的可能。

20、诗人感慨,如果这个金钱花,真的是金钱可以收藏的话,早就让有权势的人家全部挖走了。

21、           这种诗要和打油诗,老干体区分开来,就要看有没有诗意。像李贺那样写出幻意是不可能的,华丽才能幻。

22、这首诗先表现在诗歌形象性的追求上。乍看来此诗无一景语而全属率直的抒情。但诗中所有情语都不是抽象的抒情,而能够给人一个具体完整的印象。如首句说不必患得患失,倘若直说便抽象化、概念化。而写成“得即高歌失即休”那种半是自白、半是劝世的口吻,尤其是仰面“高歌”的情态,则给人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感受。

23、罗隐不算一流诗人,也非主流诗人,就是晚唐,不同于李商隐的含蓄,杜牧的俊朗,是白了就是通俗易懂,酣畅淋漓,然而被现代两个最伟大的人物所欣赏。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鲁迅。被鲁迅赞赏可以理解,他的小品文就是杂文,而鲁迅就是后来居上的杂文大家。鲁迅称赞道:“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罗隐的《馋书》几乎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芒和锋芒。”

24、《黄河》唐朝·罗隐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25、看来面对人世间纷至沓来的忧患与失意,诗人也没有毕其功一役的解决办法。“明日愁来明日愁”,此句明显地流露出了穷愁潦倒的诗人的无奈与伤心,正因为“醉”的时间是有限的,酒醒之后又如何,尚未排遣的旧愁加上明日的新愁,那是更愁了。

26、罗隐选择了一个合适的位置,发动当地的老百姓挑石堵住大河,使其分成了南流和北流两条江。从此水患减少了,沿岸百姓的生活也从此一天天好起来。后世人为其歌功颂德,演变成了他挑座石山去堵塞分流的传说。

27、黄巢起义后,罗隐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887年),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十二月(910年1月)去世。

28、“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鹦鹉的特点是善于学人言语,后面两句诗就抓住这点加以生发。诗人以告诫的口吻对鹦鹉说:你还是不要说话过于明白吧,明白的话你出去就更难了!这里含蓄的意思是:语言不慎,足以招祸;为求免祸,必须慎言。当然,鹦鹉本身是无所谓出语招祸的,显然又是作者的自我比况。据传罗隐在江东很受钱镠礼遇。但祢衡当年也曾受过恩宠,而最终仍因忤触黄祖被杀。何况罗隐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养成的愤世嫉俗的思想和好为讥刺的习气,一时也难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对钱谬产生某种疑惧心理,完全是可理解的。

29、京城长安都有饥寒交迫的人,即使下雪为“瑞”,也还是少下点为适宜。

30、罗隐敢说“为瑞不宜多”这样的话,并不是故意反其道而行之。大家都知道,晚唐末期,赋税严重、田租高涨,农民种根虽收成不错,却被盘剥始尽。寒冬腊月里,拖家带口地去讨荒要饭。

31、译文: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32、罗隐自大中十三年(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开始的十二三年里,总共参加了十多次进士试,全部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887年),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十二月(910年1月)去世。

33、只有真正有着悲天悲天悯人的情怀,有着对于现实刻骨铭心的感知,才能够写出如此有爱的作品。罗隐自身悲惨处境,并没有让他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是积极地融入进生活中,这让他看到底层民多的苦,他们过着极为悲惨的生活,不像那些富人享受荣华富贵,而是过着食不果腹,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

34、锺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