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始搜索

孟德斯鸠81句精选句子

孟德斯鸠

1、孟德斯鸠强调普遍原因作为解释历史的主导模式,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忽视机运在罗马历史中的作用。他完全意识到那些影响马略(Marius)、苏拉(Sulla)、庞培和凯撒这些人的生平的不可预见的偶然因素,他们这些人的命运正是要去实现罗马历史发展的规划。有一处文本使我们想起帕斯卡的断言——克勒奥帕特拉(Cleopatra)鼻子的形状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孟德斯鸠在这一处文本中断言,凯撒对克勒奥帕特拉的爱情使他至少进行了四场战争。

2、  洛克非常重视健康教育,提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为此他提出一套保持健康的建议。如他认为儿童从小时候开始,就应多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少吃药,衣服不能过暖或过紧;他主张饮食要清淡,认为儿童最好的食物是牛奶、粥、面包、蔬菜和水果。儿童的卧床要坚硬以锻炼身体,这样可以把孩子培养成强壮、勇敢又坚定的人。(孟德斯鸠)。

3、孟德斯鸠所处17世纪末和18世纪前,值法国君主专制从高峰到没落的时期,统治阶级以残忍手段压迫人民,贵族奢侈,民众处于饥寒中,长期的战乱使农民起义不断,政治和经济危机严重恶化。

4、权力都有无限扩张的自然属性,如果不加以约束都会滥用,都会伤害他人;公权力尤其如此。公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

5、人民的倾向,政府所处的状况,国家的一般情况以及不同团体的利益就是那样的,所以,无论起作用的原因或掌权的统治者如何改变,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页114)

6、那么,孟德斯鸠对于东方的学习就是基于这些旅行观察家的所见所闻,以及他们各自学术著作的发表。

7、考虑到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第三卷第三章中明确谴责了英国在十七世纪中期短暂的共和主义实验,因而,他在《思考》中对克伦威尔才能的赞赏实际上非常令人惊讶。无论英国内战如何令他瞠目结舌,他仍然情不自禁地认可克伦威尔的卓绝功绩,尤其是在对比克伦威尔与远为失败的马耶纳公爵时。这就转变为一种关于“伟人”的历史理论,而不是巨大而与人无关的种种力量的决定论理论。

8、孟德斯鸠的社会政治理论尤其是关于分权和法制的学说,对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其孟德斯鸠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过相当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

9、显然,孟德斯鸠表明的是,查理十二之死是必然的。《波斯人信札》的第127封信表明,他完全知道查理不是在普尔塔瓦战役丧命,而是在1718年的挪威战役中丧命——因为他固执坚持发起军事行动,而其他的将军会因为这些行动草莽而避免如此行动。那么,查理最终的死亡,就是一种“必然”,这仅仅是因为他一贯倾向于拒绝任何生存的理性几率(rationaloddsofsurvival)。

10、当然了,客观条件我们无法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改造社会。怎么改造?这就要靠法律来兴利除害了,以此来克服气候的不利影响。比如说还是印度,既然印度热导致老百姓懒不愿耕种,那么法律就要鼓励耕种,同时要尽力剥夺不劳而获的各种手段。但印度却恰恰相反,他们为僧侣提供了大量的财富,这就鼓励了更多的人不去劳动。最严重的是,印度的所有土地都归君主,民众没有自己的土地,这就更没有耕种的积极性了。这就是典型的法律不但没有兴利除害,反而却助纣为虐,这不是恶法是什么。而与印度相比,孟德斯鸠就极力赞赏中国,中国南方虽然也热,但中国皇帝每年都有一次公开的隆重的仪式,用来鼓励人民耕种。而且中国人也鄙视不劳而获,赞赏自力更生的自我奋斗。

11、 ● 重磅|刘小枫:新史学、帝国兴衰与古典教育

12、他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想化了,认为最理想的是由“开明”的君主按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家。伏尔泰在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中,反映上层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开明君主制。

13、对封建专制主义进行批判,又进行妥协,提出君主立宪。对宗教主义进行斗争,是自然神论者。比其他思想家提出了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在社会观方面是个唯心主义者。

14、在孟德斯鸠的《思考》一文里,只有在关于瑞典国王查理十二的讨论中,才有一段简短的话暗示了决定论的历史哲学。对于十八世纪的作家来说,查理十二丰富多彩而勇敢大胆的一生是一个颇为流行的话题。伏尔泰的《查理十二史》(HistorieduCharlesXII,1731)就是一个显著的例证,而且《论法的精神》的读者也会回想起,孟德斯鸠随后在那本书第十卷的一章中曾经谈论过查理十二。在《思考》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后来他关于查理十二的论述的萌芽。孟德斯鸠在这两个例子中所作出的那些判断,初看起来都会让人想起先前《论政治》部分文段的决定论,但它们反而是深嵌在一种整体论证之中,这种论证朝向一种明确的唯意志论方向前进——它认为,正是查理十二本人造成了他所遭遇的种种不幸。在《思考》中,孟德斯鸠比较了查理十二与勃艮第公爵查理,还同时如此评价他们两人:

15、最好的政府就是顺应发展规律,适合经济社会发展,带给人民幸福的政府。一个关乎人民安危,一个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 

16、当然,孟德斯鸠罗马史著作整体的历史哲学是决定论的。然而,如果仅仅关注他的那部著作,我们必然会曲解其历史思想的真正复杂性。只需简要研究孟德斯鸠更少受人研究的历史著作,我们就会发现,孟德斯鸠充分意识到历史事件可能有很多意外的曲折变化,而这些变化取决于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所作出的决定。然而,孟德斯鸠同时充分意识到在罗马人的历史(Romanhistory)中起作用的潜在的普遍原因,这使得他能够在那个背景下超越表面上的种种纷乱——即布罗代尔(Braudel)所称的“编年史”(l’histoireévénementielle),进而关注结构性历史(structuralhistory)的领域,关注影响既定历史发展的那些力量的潜在格局。

17、除了俄罗斯之外,孟德斯鸠也把法国给搬出来了。法国处于温暖地区,既可能倒向奴役,也可能倒向自由,全看法律如何兴利除害。当然了,权利不是大风刮来的,也不是花4块9抽奖抽来的,要想避免法国沦为专制政体,法国人就要站起来积极反抗,但现实却令孟德斯鸠很是失望。

18、首先我们来看在孟德斯鸠眼中,究竟什么是“法”。一句话总结就是: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它们存在的规律,而这个规律就是“法”。用孟德斯鸠的话说就是:上帝有其法,物质世界有其法,超人智灵有其法,兽类有其法,人类也有其法。

19、自由也是幸福的一种体验方式。在宪法或法律框架之内的自由是人的权益,不可无端剥夺。任何生命都是崇尚自由的个体,我们既没有夺取别人自由的权利,也应该为自己的自由而奋起保护。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儿,就是锦衣玉食,也无法替代在外面日子清贫却随意飞翔的快乐。

20、对某人某种思想的崇拜和对领袖的赞誉,首先要确保他或他的思想具有先进性、正确性、启迪性,一切以人民为基础,他的思想能够减少人民的负担,可以带来更多免费的东西而不是苛捐杂税、表面工程等。如果不具备这些特点,而是用一种类似欺骗、颟顸的观点,强力强加给人类,并使之成为人们不得不接受和崇拜的时候,这无疑也是对人类社会构成了极大的危害。

21、首先我们来看法律与气候的关系。前面我们说过,年轻时的孟德斯鸠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这哥们经过研究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孟德斯鸠说,气候和温度,会对人的精神气质和内心情感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说北方地区寒冷,所以北方人强壮,善于狩猎、跋涉、作战、饮酒,恶习少而美德多,真诚和坦率;而南方地区炎热,南方人就纤弱且敏感,情欲强烈,以至于罪恶丛生,人人都竭尽全力攫取他人的好处,用以为情欲加薪添火。除了南北之外,还有介于南北之间的温暖地区,这些地方的气候冷热不均,经常变化,所以人的风尚不定、恶习无常、美德也无常。

22、对某人某种思想的崇拜和对領袖的赞誉,首先要确保他或他的思想具有先进性、正确性、启迪性,一切以人民为基础,他的思想能够减少人民的负担,可以带来更多免费的东西而不是苛捐杂税、表面工程等。如果不具备这些特点,而是用一种类似欺骗、颟顸的观点,强力强加给人类,并使之成为人们不得不接受和崇拜的时候,这无疑也是对人类社会构成了极大的危害。

23、这话也就是孟德斯鸠说的了,要是放在今天谁敢在网上这么说,肯定会被喷死。不过,孟德斯鸠还真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在他看来,亚洲处于比较炎热的地带,最酷热的就是印度,所以你看印度人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北欧国家处于寒带,你看我孟德斯鸠喜欢的英国,这不就充满了美德吗?而相比之下,法国则处于温暖地带,怎么样我没说错吧,法国人哪一个靠谱?

24、孟德斯鸠:法国思想家、法学家。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也是近代欧洲较早的研究东方法律文化的学者。著述虽然不多,但影响深刻,著有《论法的精神》和《波斯人信札》等著作。《论法的精神》更是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法律的基础,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的看法。 

25、  恩格斯后来给其以高度的评价: “ 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 - 这是他的巨大功绩 - 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

26、大多数的结果都源自这些不同寻常的状况(unusualcircumstances),或取决于那些如此无法察觉而遥远的(remote)原因,因此,这些原因蔑视预言行为。(页112)

27、普列汉诺夫宣称,就像维科和赫尔德那样,孟德斯鸠远远超出自己时代的历史学家,这是因为他不用那种肤浅方法——“将一切都简化为个人有意识的活动”(同上,页154)。孟德斯鸠反而认为,历史服从于潜在的普遍原因,这些原因引导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在达致这一判断的过程中,普列汉诺夫无疑部分考虑到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强调过气候、宗教、法律、政府的准则、惯例、道德和习俗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塑造作用。然而,普列汉诺夫也意识到,孟德斯鸠在《论罗马人之伟大及其衰亡的原因》(ConsidérationssurlescausesdelagrandeurdesRomainsetdeleurdécadence,17(校按)旧译为《罗马盛衰原因论》)中对决定论的强调。比如说,孟德斯鸠在这本书中写道:

28、人类以往的历史,有很大一部分是被人为篡改过了的,也就是常说的伪史。人类发展需要不断地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如果没有真实的历史,就谈不上总结经验和教训,那么就无法搞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就无法进步;不进则退。当历史不能成为前车之鉴时,历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任何企图修改篡改历史的人,其目的都是不可告人的。

29、孟德斯鸠给出两个不同的原因来说明这是徒劳无益的,这些解释有形成对比的倾向,表明在他这个阶段关于历史的思想中,在这两种形成对比的历史解释中,有一种明确无误的张力:

30、孟德斯鸠效仿普鲁塔克(Plutarch),运用比较的方法同时讨论两位统治者,他讨论了如下这些统治者的生平:瑞典国王查理十二(1682-1718)、勃艮第公爵查理(1433-1477)、提贝里乌斯(Tiberius,公元前42年-公元37年,旧译“提比略”)、法国国王路易十一(1423-1483)、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1527-1598)、教皇保罗三世(1468-1549)、教皇西克斯图斯五世(SixtusV,1521-1590)、马耶纳公爵(theDukeofMayenne,1554-1611)、克伦威尔(1599-1658)、法国国王亨利三世(1511-1589)和英国国王查理一世(1600-1649)。

31、“我相信这是一个历史的时代,一个历史的国度”,才识鸿瞻的休谟曾如是断言,而据卡西尔(Cassirer)、贝克尔(Becker)、贝克(Beck)、盖伊(Gay)诸位和其他人的研究,十八世纪的智识之士对历史的兴趣比十九世纪的人们所认可的更加浓厚。孟德斯鸠、伏尔泰、吉本、休谟、罗伯逊(Robertson)、赫尔德(Herder)、孔多塞(Condorcet)以及其他作家都在这一时期写过重要的历史著作,所以,苛责这个时期缺乏对历史的兴趣,更具体地说,是缺乏对“历史哲学”的兴趣,这当然是不公之论,而“历史哲学”一词是作为伏尔泰的一篇短论的标题而进入西方的词典。

32、《论政治》实际上应该得到比现在更多的关注。现在还没有对其内容的广泛分析,甚至还没有英译本。这篇论文最初是《论义务》(Traitédesdevoirs,1725)一书的结论章节,这本书显示出,孟德斯鸠在十八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深切关注强调正义的绝对性(absolutesofjustice)的自然法理论,实定法应当服从自然法。不幸的是,这本《论义务》全文已不复存在。1818年,Joseph-CyrilledeMontesquieu寄了一组手稿给他远在英格兰的堂兄弟Charles-LouisdeMontesquieu,这组手稿就收有这篇《论政治》,而且ProsperdeMontesquieu的一份保存在波尔多的真迹笔记表明,在1828年,Charles-Louis死后,这篇文章和其它一些作品被寄回法国。但在那时或者后来的某个时候,它消失了。

33、人类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改善人类与人生现状。而人生的改善,应在良知的指引下才能更好地完成。没有良知的知识,即是祸害人的知识,掌握的越多,危害越大。比如忽悠、做假、盗窃等的知识与技巧,既属于此类。

34、其次是人作为社会公民的自由 ,他称之为政治的自由。

35、相反,路易十一却选择用武力攻击勃艮第,以图占有阿图瓦(Artois)、弗朗什孔泰(Franche-Comté)、皮尔蒂(Picardy)和布伦(Boulogne)地区。这一举动把勃艮第的玛丽送入未来的哈布斯堡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I)的怀中,也就是查理五世的祖父,由此引出了哈布斯堡王朝与波旁王朝之间史诗般对峙。因而,近代政治的其中一场重要对峙就被描述为,一位不甚完美的统治者的行为导致的不可预测的结果,而非根植于与一般原因相连的必然范式之中。

36、为了制约封建王权,英国学者洛克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法国学者孟德斯鸠在此基础上提出“三权分立”理论,提出通过法律规定,将上述三种权力分别交给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管辖,既保持各自的权限,又要相互制约保持平衡。

37、理工学科的轻视人文学科的,不注重哲学和思想的培养,是十分可怕的。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体现、符合人性特点的文化现象。科学发明创造离不开人文,否则将会祸及人类自身。

38、孟德斯鸠在此表明,主要的政治事件尽管可能看起来只是偶然的过客,但它们其实是受一串复杂原因影响的必然结果,这些原因又导致了他后来所说的社会的普遍精神。为了不让自己的论证流于抽象空泛,他在《论政治》中引入了两个历史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这两个例子分别是十七世纪内战时期的英格兰和十八世纪早期路易十五摄政时期的法国。

39、他所提及的“不同寻常的状况”,无疑是指充满偶然和反复无常的不可预见的世界。这些不可预见的事件使历史成为由偶然事件层层堆积的一团混乱。而强调那些“无法察觉而遥远的”原因,又表明了一种强调必然性而非机运的历史观。

40、在我们从宇宙的这一端到另一端所看到的多数巨变(revolutions)中,出现了种种原因的宿命论的联系,这领着人们前行,就如同风吹拂起波浪和沙子一般。

41、在孟德斯鸠之后,三权分立理论正式确立。1787年美国制宪,美国国父们最重要的参考便是《论法的精神》,所以我们可以说,美国宪法三权分立的体制,正是对孟德斯鸠理论的制度化。

42、然而,明白一系列特定历史事件之中的道理和原因,并不等于认识到历史之中的超验意涵。孟德斯鸠可能会认为,一系列特定的历史事件是由普遍原因所推动,但他并没有草率地得出结论说,历史事件的整体范式(pattern)服务于某些目的论的目标或目的。他在历史中没有看出任何“进程”(plan),所谓“进程”之类的观点,类似于康德在其《从一位世界公民的观点看待普遍历史的想法》(IdeaforaUniversalHistoryfromaCosmopolitanPointofView,1784)一文中的主张。康德这篇文章认为,对人类而言,自然(Nature)在历史过程中的意图,是“人类所能实现的一切能力的发展”和实现“一个极其正义的公民宪制”(Beck编,前揭,页16)。

43、前面说到,孟德斯鸠继承了他大爷最高法院庭长的职务,而在乌烟瘴气的法国政界,孟德斯鸠也干不下去了,于是他卖掉了这一职务,狠狠地赚了一笔,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他先后到访德国、意大利以及英国等多个欧洲国家,事实上,他并不太喜欢英国,但却在英国待得最久,将近两年时间。因为英国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比如他发现,英国报纸的发行,遍及社会各个阶层,即便是一个盖屋顶的工人,也让人送一份《伦敦官报》给他在房顶上边干活边看。而最让孟德斯鸠惊讶的是,英国一遇到大事儿,国王居然还要和议会商量着办,这在法国是难以想象的。

44、实际上,伏尔泰强调了不可预知的人类行动在决定历史发展方面的作用。事实上,他常常认为偶然事件导致了最重大的结果,甚至走得更远,认为乌得勒支条约(TreatyofUtrecht,1713)是由于马尔伯勒公爵夫人(DuchessofMarlborough)把一杯水洒在了马尚夫人(Mrs.Masham)身上而酿成的结果,当时马尚夫人和(安妮)女王在一起,这不仅使公爵夫人蒙羞,还导致辉格党丧失权力,因此,托利党向法国求和。

45、这么看来,孟德斯鸠是典型的气候和地理决定论者,至于这套理论对不对,我想这不是我们今天的内容,事实上,这也不是孟德斯鸠的重点,所以还是要重申一下,孟德斯鸠的重点是:正因为气候和地理有着这样的影响,所以法律才应该尽其所能地去克服这些不利影响。

46、▍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47、  在智育方面,洛克强调培养有学问的人。他要求绅士一方面通过多方面的学习研究获得知识,增长学问,发展智力;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各种技能技巧的课业去获得技能技巧。要让儿童学习阅读、书写、图画、速记、外语、作文、神学、地理、算术、天文、几何、历史、伦理学、法律、逻辑、修辞、自然哲学等。技能技巧有舞蹈、音乐、击剑、骑马、画图、园艺、细木工、熏香、油饰、雕刻、铁铜银工、刻板、琢磨、安配宝石或琢磨光学玻璃、商业计算、出国旅行等。

48、比如在写《波斯信简》时,孟德斯鸠就研究了大量旅游文献,特别是1686年让·夏尔丹的大部头波斯游记及保罗·莱考特关于奥斯曼帝国的作品。

49、某个特定领袖的这个或那个行动可能会为历史发展添加这样或那样次要的意外转折,但是,任何领袖的特定行动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影响历史发展的结果,因为这结果早已被法国在历史上形成的主导性的社会基调所预先决定。

50、以前,亨利八世让英格兰摆脱了罗马教皇的束缚,那么,十七世纪中期英格兰针对查理一世的反君主制行为可谓是不可避免的,而绝不是不受英格兰当时主导性的(社会)基调或“普遍精神”影响的一次偶然事件。孟德斯鸠写道,“实际上,每个人都认为,他(亨利八世)成为自己教会的头领,成为过去战利品的分配者,从而增加自己的权利。但事实并非如此。”英格兰脱离了罗马的神学统治,这催生出一种不受控制的自由精神,这种自由精神很快就堕落为狂热和疯狂。大约百年之后,查理一世面临的局面是,他的权力注定要极受削弱,无论他可能做过什么:

51、  他的著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认为: “ 绝对观念 ” 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 “ 绝对观念 ” 自我发展的结果,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 “ 绝对观念 ” 的最高表现,普鲁士王国是体现 “ 绝对观念 ” 的最好国家制度。所以黑格尔的哲学是为普鲁士专制制度辩护的,但是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提出了有价值的辩证法思想,认为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而其内部矛盾乃是发展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52、孟德斯鸠用来表明偶然事件在决定历史发展的作用的第二个例子,是法王路易十一(1461-1483)的生平。路易十一统治期间的重大偶然事件是,在其不妥协的封臣(intransigentvassal)大胆查理(CharlestheBold)在1476年遇害后,他没能获得勃艮第的继承权。孟德斯鸠把这件事称为“无可挽回的失策”(页114)。孟德斯鸠无疑指的是,路易十一原本可以达成协议,让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查理八世和大胆查理的唯一继承人即勃艮第的玛丽(MaryofBurgundy)联姻。这一联姻本来会把勃艮第的属地尼德兰划入法国版图。

53、研究启蒙运动的史学家几乎都认为,启蒙运动哲学家在17世纪80年代开始活跃,而同一时期出现了一批新式的旅行观察家——这些通晓当代科学的学者或士绅,出于追求知识,传教任务或外交目的而踏入异国他乡。

54、好了编不下去了,最后装个X总结一下。有人说孟德斯鸠发现了精神世界的法则,正如牛顿提出了物质世界的法则。我想这个说法,虽然有些夸大其词,但也找不出明显的毛病。孟德斯鸠利用自然科学中的观察和实验的研究方法,将法律放到历史、地理、政治、气候、贸易、人口、宗教、风俗等各种与法律有关的事物中,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事物间彼此的关系,揭示了法律的精神。这种研究方法和广博的研究内容,不仅前无古人地在法律研究中开创了先河,同时也开创了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先河,可以说,现代社会科学的诸多学科,大多都可以从《论法的精神》中发现最初的思想根源。

55、1734年,《罗马盛衰原因论》获得出版,再度获得巨大成功。不过,在孟德斯鸠心中,这还只是个开胃菜,他的目标,是给积重难返的法国开出一剂猛药,如果法国能够吃下这剂猛药,或许还能起死回生,如果不吃,那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了,等待流血的大革命了,这正是:可能我撞了南墙才会回头吧,可能我见了黄河才会死心吧,可能我偏要一条路走到黑吧,可能我需要一场大革命吧。

56、孟德斯鸠说:我对世界上各种宗教的审视,仅仅着眼于它们能为生活在尘世中的人带来什么福祉,无论它们源自天上,还是来自人间。孟德斯鸠认为,即使是最真实和最圣洁的教义,如果不与社会福祉相结合,也会产生非常恶劣的后果。比如印度佛教相信灵魂不死,假如被个别人错误理解,诱使他们走上自杀之路,那么这就不是好宗教。反之,哪怕是伪宗教,如果能与社会原则相结合,也能产生美妙的后果。比如缅甸勃固人信奉的宗教,估计没人听过,但它的主要教义是不杀、不偷、不做下流无耻的事,不做让众人不快的事。他们相信只要能做到这些,就能得到拯救。孟德斯鸠认为,虽然他们心中并没有神,但这也是一种好宗教。

57、孟德斯鸠承认查理一世的个人生活无可挑剔,但他现在断言,查理一世在统治上的无能绝对是无人可比的(页526)。孟德斯鸠拿查理一世与法国的亨利三世进行对比——后者曾面临过一场超出自己控制范围的不可避免的内战,孟德斯鸠评价说,“查理一世引发了英国内战,可以说是他迫使英国人质疑他拥有的一切特权。”事实上,事情到了这样一种地步,即便没有爆发内战,议会同样会用1688年英国经历的那种“不流血的”革命来推翻查理一世(页527)。我们不应低估孟德斯鸠从《论政治》中强调决定论到《思考》中强调唯意志论的这一转变的重要性。

58、还有什么是比柯林伍德的抱怨更好的例子呢?在论及启蒙运动的历史编纂时,他抱怨“那种历史方法的破产,它不顾真正的解释而勉强同意(acquiescein)导致最重要结果的最琐碎原因”。伏尔泰太过迷恋切入历史的“伟人”路径,而无法在实践中充分强调那些深层原因的影响,这些深层原因在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就已经预先决定了(后来的)结果。比如说,我们来看看伏尔泰关于光荣革命的分析:

59、而君主政体是指由一个人,依照固定的法律执政的政体。这些固定的法律在保护了贵族等阶层的自由和特权的同时,限制了君主的权力,贵族要依附于国王,同时,国王也要依靠贵族,国王是无法随意剥夺贵族权利的。可见,我国历史上的皇权政治并不是君主政体,因为与孟德斯鸠所说的君主制不同的是,我国古代并不真正存在贵族这一中间阶层。

60、好,说完了政体的性质和原则,我们就可以具体看看政体和法律的关系了。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必须遵循并维护政体的原则,比如说民主政体的原则是平等,那么民主政体下的法律,就要依据平等的原则,维持并促进平等。贵族政体的法律就必须鼓励宽和的精神,防止贵族与平民之间的不平等撕裂共同体。而君主政体的法律必须保护贵族,至于专制政体,那就不需要太多法律了,只要依靠恐怖使人民畏惧、老老实实就行了。

61、我们再来看孟德斯鸠。孟德斯鸠认为,每个国家都有三种权力:立法权、适用于万民法的执行权、适用于公民法的执行权。依据第一种权力,君主或执政官制定临时的或永久的法律,修改或废除已有的法律。依据第二种权力,他们媾和或宣战,派出或接受使节,维护治安,防止外敌入侵。依据第三种权力,他们惩治罪行,裁决私人争执。可见,在这三种权利中,第一种和第二种就是洛克的立法权和行政权,而第三种权力便是司法权。与洛克不同的是,孟德斯鸠将司法视作一种独立的权力,不再从属于行政权,而是将其独立出来,这也正是孟德斯鸠的开创之举。

62、凯撒和庞培倘若如同加图那样想,其他人就会像凯撒和庞培那样野心勃勃;那么,注定要把共和国推向悬崖的就会是另一只手。

63、  洛克提出,一个绅士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培养理智,就是要能够运用理智去驾御和支配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顺从理性的指导。

64、同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也与孟德斯鸠的自然神论相契合,因为在自然神论中,上帝创造万物后便不再干预,那么推此即彼,在人类社会中,君主创建国家之后,就交给人民自己管理就好了,你自己享享清福,这多么的excited。

65、对于最后一种自由 ,他在书中只是提了一句 ,未作讨论。对于前两种自由 ,他都有详细论述。

66、在《论法的精神》被禁后,孟德斯鸠曾作出了巨大的斗争,但无奈所有的努力终究无功而返,1755年,孟德斯鸠在旅途中病逝,享年66岁。如果孟德斯鸠地下有知的话,他或许会感到一点欣慰,因为这剂猛药虽然法国没吃,但却被大洋彼岸新兴的美国奉为圭臬,而且直到今天。从这个意义来看,《论法的精神》或许无法疗治历史的痼疾,但它却代表了未来。好了接下来,我们就要来深入了解一下孟德斯鸠的思想了。

67、政治给人冷冰冰的感觉,实际上一旦失去人性,那就为成为恶的象征。它最终存在的目的,应该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从而获得长治久安,确保社会和国家的稳定繁荣发展。如果仅仅把统治者利益放在首位,而不顾民众的利益和受法律保护的权益,那么,结果终究前功尽弃,事与愿违。如果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没有人性,甚至连兽性不如,那只会让人类退化到丛林野蛮状态,这是值得警醒的一恶。

68、孟氏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专制主义,主张宽和的政体,因为在这种政体下,各种权力彼此和谐地处于平衡状态,并促进国家和居民精神和物质福祉。他创立的分权理论在美洲找到了条件具备的实验所,因为那里的权利观念以及殖民后形成的政体传统,适合分权制。 

69、在洛克的思想中,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这三者并不是平等的,其中的执行权和对外权,辅助和隶属于立法权。洛克认为,法律是不需要经常制定的,所以立法机关没有必要经常存在。更为重要的是,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如果享有立法权和执行权的是同一批人的话,那么立法和执行就无法做到公平、公正,这很好理解,如果我既是立法者又是执行者,那在立法的时候,我肯定是怎么方便自己怎么来,同样的,执行上出现了问题,我再立个法使法符合我的执行就行了,这样一来,无疑就会损害社会其他成员的权利,这就显然违反了社会和政府的目的。

70、对于民主政体来说,由于全体人民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所以它的生存所依靠的是“美德”。不过这个美德,并不是什么伦理美德,也不是宗教美德,而是政治美德。这个政治美德就是两方面:爱国和爱平等。因为对于民主政体来说,如果民众之间是不平等的,如果民众不珍爱大家所共同建立的国家,那么显然,民主政体是无法维系的。

71、孟德斯鸠认为,立法权和行政权如果集中在一个人或同一个机构的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这样一来,君主或议会就可能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而如果司法权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置,自由也将不复存在。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合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就会由专断的权力处置,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同样的,如果司法权与行政权合并,法官就拥有了压迫者的力量。

72、同样正确的是,孟德斯鸠的观点并没有包括寻求一元论的解释,这种解释在十九世纪成了某种令人沉迷的观念。他几乎肯定会让事实来限制他关于“每一个君主政体”的这类宽泛观点。他显然从来没有意在追求那种僵硬而教条的体系化论述,而十九世纪的智识人可能会着意追求这种东西。孟德斯鸠并不打算成为一个像马克思、斯宾格勒和汤因比(Toynbee)那样的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哲人。“历史哲人”这个短语,他甚至可能都不会接受。他更愿意做历史的研究者,时常就历史的内容做一些哲学性的评论。所以说,我们无法在其著作中看到一个已经完成的体系。他并不打算把一个一成不变的教条化的体系强加在所有的历史记载之上。

73、“孟德斯鸠”这个名字的原意,来自拉丁语和法兰克语,意为“一座贫瘠的山”。公元18世纪,在法国赏地流行时期,女王为褒奖孟氏祖辈在宫廷总管位置上的尽忠职守,将波尔多地区的孟德斯鸠赏给了孟氏,然而,正是这座贫瘠的山蕴含了孟德斯鸠的法治富矿,结出了丰硕的法治硕果。 

74、富裕是在付出劳动的基础上实现的,无论体力或智力劳动。如果不劳动就富裕了,只能靠赠予或掠夺;赠予只限于前人生前的自主意愿;而靠掠夺他人劳动成果富裕起来的现象占据主导地位时,人类同样只会退化到丛林野蛮状态。

75、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快速走上了宪政道路,全新的政治运行机制,给英国带来的空前的繁荣与活力,工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英国也成为了整个世界的领跑者。但是反观法国这边,那是一潭死水,太阳王路易十四把自己儿子都熬死了,结果还没退位。国王当得时间长倒不要紧,关键是路易十四这哥们那是大权独揽,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朕即国家”,其实大权独揽也不要紧,问题是路易十四没什么作为,更没有责任感,所以他的第二句名言就是“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老子爽够就行了,烂摊子你们谁爱收拾谁去收拾。

76、除了强调政教分离,孟德斯鸠还强调对宗教宽容。他指出,法律如果允许各种宗教同时并存,就应该强制这几种宗教彼此宽容。比如作为天主教徒的孟德斯鸠本人,就娶了一个信奉新教的老婆。

77、“什么是可能最好的政府”,卢梭在《政治制度论》中提出了这个大问题,在卢梭看来,“这个大问题只是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政府性质能造出最有道德、最开朗、最聪慧,总之最好的人民。”同时卢梭进一步将其上升为法:“这个问题又极接近这样一个问题:那种政府在性质上最接近法。”“由此便产生:什么是法,以及一连串重要的问题。”在卢梭这里,将最好的政府和创造出最好的人民之间画等号,将最好的政府和法之间画等号。前者说明了卢梭的平民立场和人民观,后者说明了好政府就像法一样,具有公平性、正义性、公信力性质,而孟德斯鸠将法定义为自然规律。 

78、商业行为是以服务人类生活为目标,要在人类的道德规范框架内运作。没有道德规范的约束,就会变为纯动物性攫取般的商业行为;比如挣钱无底线,投毒式工商业行为,会给人类带来无法估量的伤害。

79、古罗马云:“严刑之下,能忍痛者不吐实,而不能忍痛者吐不实。”18世纪意大利贝卡利亚名著《犯罪与刑罚》一针见血指出:酷刑最能使作恶而自身强者免咎,无辜而体弱者服罪。蒙田亦云:刑讯不是考察真实,只测验堪忍。对此,钱钟书说:酷吏辈岂尽睐此理哉!蓄成见而预定案耳。酷吏难道不知道体强者能忍的道理吗?只是想印证自己的预设而已。对于酷刑的批判,正如中国人所说,其实“英雄所见略同”。历史长河中的每一朵浪花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察。 

80、吉本并没有忽视,在历史的形成过程中,偶然事件与先定的必然性(predeterminednecessity)相比的相对分量这个问题。他在《论文艺研究》(Essaisurl’étudedelaliterature,1761)中作出如下结论:人们错误地过于看重“机运肆无忌惮的反复无常”,或者过于看重“体系、规则性和联系”,就好像“人类大体上在实践中和在思索中都一样系统条理”,就好像我们能够合理地“在我们的种种激情中发现艺术,在我们的种种癖好中发现政策(policy),在我们的种种反复无常中发现掩饰”(Gibbon,前揭,页111)。由于吸取了孟德斯鸠的罗马史著作和《论法的精神》(Espritdeslois)的方法论,故而吉本认为,如果要避免过于看重“反复无常”或“联系”,所需要的就是孟德斯鸠的方法所代表的“关于一般的和确定的原因(generalanddeterminatecauses)的研究”(同上,页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