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始搜索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80句精选句子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

1、谭嗣同撰《寥天一阁文》二卷,清光绪二十三年金陵刻本,书牌

2、对于这首著名的诗,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说法,据说这首诗从监狱传出时,原诗的写法本是如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

3、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的公开资料,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4、谭君就直截了当地拿出皇上的密诏给袁世凯看,并说:“今天可以援救我们的圣主的人,只有您了。您如愿意救就救他!”又用手在自己脖子上一抹,说“如果不愿救,就请到颐和园控告我,把我杀掉,你可以凭这‘功劳’得到富贵呀!”

5、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版本二)

6、由此可见,谭嗣同是何等地坚持自己的观念与思想,他轻易不妥协,但争吵的结果也会有彼此的吸引。虽然在此之前谭嗣同已经读到了康有为的著作,但真正对康的了解,还是在他见到梁启超后,梁向他详细介绍了康有为的变法思想。而后梁启超前往上海工作,而谭嗣同也到了南京,但他们还是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见面,每次见面仍然是探究着变法思想。可见,梁启超向谭嗣同灌输的康有为思想对谭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震动。

7、投稿邮箱丨168763832@qq.com

8、谭嗣同被杀后,谭继洵经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谭仲麟的保奏,仍被革职回乡。不知谭嗣同的这几封假信是否起到了作用。经过一番分析,看来谭嗣同不逃走也并非只是考虑到家人的后果,更多者,很可能如其所言,他真的想用自己的血来唤醒民智。

9、袁幕府某曰:“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昔某公欲增慰帅兵,荣曰:‘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盖向来不过笼络耳。即如前年胡景桂参劾慰帅一事,故乃荣之私人,荣遣其劾帅而已查办,昭雪之以市恩;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旋升宁夏道。(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

10、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11、 ⒋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12、作者简介:谭嗣同(1810—1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13、翟南明确地认为:其“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意思。——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14、数月以来,皇上有所询问,则令总理衙门传旨,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自四卿入军机,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锐意欲行大改革矣。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未及十日,而变已起。

15、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初,谭嗣同创建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旧政,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16、这位狱卒名叫刘一鸣,此人说自己不识字,但他却看到谭嗣同神情自若地每日拾煤渣并在墙上作诗;而林旭则十分安静,时不时地微笑;康广仁痛苦不已,因为他觉得事情是哥哥康有为所做,但却抓自己来顶罪。三天后,就有人将他们从监狱中押出,康广仁觉得要被砍头了,于是哭得更厉害。但刘光第因为在刑部工作过,知道审犯人的程序,他劝康不要哭,告诉他这不是去砍头,只是去提审。然而当他们走出监狱时,却直接出了西门,刘光第立即就明白了,出西门就是要斩首,而此时他们完全没有经过审讯和定罪,这让刘十分地愤怒。

17、时余方访君寓,对坐榻上,有所擘划,而抄捕南海馆(康先生所居也)之报忽至,旋闻垂帘之谕。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

18、谭嗣同等人本来还在等待着袁世凯的好消息,但后来的变化让这些人完全没想到。而后清军查抄了南海会馆,同时逮捕了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到此时众人才明白情况有变,梁启超立即逃进了日本使馆,而谭嗣同仍然跟大刀王五商议,他想请王五潜入瀛台,把光绪帝抢出来。但那里看管极严,这个计划无法实施。王五劝谭嗣同跟他一块儿出逃,但谭坚决不肯,并把随身的宝剑赠送给了王让王逃出了京城。

19、谭嗣同撰《寥天一阁文》二卷,清光绪二十三年金陵刻本,卷首

20、到七月二十七日,皇上想开懋勤殿设顾问官,指令谭君起草诏书,先派太监拿出历朝皇帝的遗训给他,(大监)转达皇上的话,说康熙、乾隆、咸丰三朝都有开懋勤殿的先例,叫他查出引入诏谕中,因为皇上将在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向西太后请示。谭君退朝回来,就告知同事说“我现在才知道皇上真的没有权了。”

21、君曰:“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足下及董、聂三军,皆受荣所节制,将挟兵力以行大事。虽然,董、聂不足道也,天下健者惟有足下。

22、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23、转天康得到密诏后,立即找来了梁启超、谭嗣同、康广仁等几位在南海会馆内商量对策。但他们既无军队也无钱粮,想不出如何把光绪帝救出来,几人只是在那里抱头痛哭。最后,还是谭嗣同想出了个办法,他提出去找袁世凯,请袁发兵包围颐和园,迫使西太后让权。康有为觉得这个办法不妥,他认为光绪帝不太可能同意这么做,但众人也想不出其他妙招,于是众人就同意谭嗣同去跟袁世凯交涉。

24、出处:谭翤同诗《狱中题壁》。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

25、但谭嗣同的诗作中,更多者是他对社会的关心,比如他所作的《夜成》:

26、在某天夜里,谭嗣同见到了袁世凯,谭向袁出示了光绪帝给他们的密诏,而后谭问袁,救不救光绪帝?袁说,一定要救。而后袁回到天津,他把谭嗣同跟他的谈话告密给了荣禄,而荣禄当夜进京,立即将此况报告给了慈禧太后。

27、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8、谭嗣同死后,王五悲痛欲绝,立志与清廷决裂,为谭嗣同复仇,为此多次组织针对清政府高官的刺杀行动。

29、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初二日复召见。初三日夕,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直诘袁曰:“君谓皇上何如人也?”袁曰:“旷代之圣主也。”君曰:“天津阅兵之阴谋,君知之乎?”袁曰:“然,固有所闻。”

30、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2月,谭嗣同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和等人。不久,奉父命入赀(以钱财购取官爵)江苏候补知府。在南京候缺期间,开始创作他的重要哲学思想著作《仁学》,并于次年(1897年)一月间完成。

31、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

32、邓莹辉.中国古典诗词精鉴.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33、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34、“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出自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意思是——

35、出处:谭翤同诗《狱中题壁》。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

36、杜根:东汉时,杜根曾上书要求邓太后把政治权交给安帝。太后大怒,命人把杜根装入袋中摔死,执法者同情他,让他逃过一劫。太后死后,他又复官。

37、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5日,光绪下诏授给谭嗣同和林旭、刘光第、杨锐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次日,光绪又召见他并说:“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从。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使谭嗣同非常感动,觉得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已经在握。

38、9月24日,谭嗣同被捕。狱中,有人到狱中看望谭嗣同,愿劫狱营救谭嗣同,或者甘愿化妆成谭嗣同,代他而死,谭嗣同坚决不同意。谢绝友人营救的同时,谭嗣同写下了《狱中题壁》:

39、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谭嗣同旋奉父命,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在从北京去江苏任职的途中游历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后在南京候缺期间,开始创作著《仁学》。

40、两昆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康有为和浏阳侠客大刀王五;其二为“去”指康有为(按: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潜逃出京,后逃往日本),“留”指自己。

41、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在逃亡中投宿时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42、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5日,光绪下诏授给谭嗣同和林旭、刘光弟、杨锐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次日,光绪又召见他并说:“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从。

43、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期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会仰天大笑自赴一死,或生或死都要像莽莽昆仑一样,肝胆相照,永远屹立在这天地之间。

44、他所给出的证据就是一部出版于1908年的演义小说,名为《绣像康梁演义》。这本小说,是谭嗣同就义十年后出版的,在小说中提到这样一个细节。临刑之前,六君子中的林旭吟咏了一首诗,内容是这样的:

45、杜根:东汉时,杜根曾上书要求邓太后把政治权交给安帝。太后大怒,命人把杜根装入袋中摔死,执法者同情他,让他逃过一劫。太后死后,他又复官。

46、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

47、qùliúgāndǎnliǎngkūnlún。

48、虽然这样,董、聂的兵力是不值一说的,天下强有力的,只有您了。如果事变发生,您用您的一支军队,就可以敌他们两支军队,保护圣主,恢复皇上的大权,肃清皇上身边的坏人,整肃宫廷里边的秩序,指挥起来稳操胜算,镇定自如,这是一世无比的事业哩!”

49、起初,谭君刚进京,(有人)跟他谈到皇上手中无权和西大后阻挠变法的事情,他不相信那些说法。

50、译文: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51、作者简介: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作品《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52、当然,“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写,是诗句表达的需要——包括平仄,全部的含义在于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实际上,直接从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仑一样的“肝”(一昆仑)和如昆仑一样的“胆”(一昆仑),这不也一样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吗?正是那种强烈的崇高感和悲壮感,激励着诗人不畏一死、凛然刑场。而这句所表达的,正是那种震撼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强烈崇高感和强烈悲壮感。

53、谭嗣同撰《寥天一阁文》二卷,清光绪二十三年金陵刻本,封面

54、  后来,湘人余德泉为此撰联:“壮矣,维新欲杀贼而未回天,终成国恨;快哉!喋血屹昆仑以昭肝胆,长醒吾民。”

55、当然,这首诗究竟是不是谭嗣同所留,史学界还存在许多不同的声音。

56、谭嗣同从15岁时就开始写诗,流传至今的他的最早诗作,是其二哥前往兰州时他写的五首诗,以此来表达兄弟难舍之情,我录其前两首如下:

57、谭认为做爱这件事跟蒸汽机的运转没什么区别,跟鸟兽交配也没什么区别,所以他觉得这件事谈不上快乐与不快乐,因此,把“淫”提到最大的高度简直很无聊。通过机器的运转能够批判落后观念,可见谭嗣同的思维跳跃度是何等之大。

58、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适大病不能行,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时号为军机四卿。

59、再三再四的劝他,谭君说:“世界各国的变革,没有不经流血牺牲而成功的,现在中国还没听说因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这就是中国不昌盛的原因。要有人流血牺牲的话,请从我谭嗣同做起。”他终于没有出走,因此最后遭了祸难。

60、  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使谭嗣同非常感动,觉得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已经在握。然而,维新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利益,遭到守旧派的强烈抵制与反对。

61、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

62、提起谭嗣同的这位朋友,在中国近代也是赫赫有名,这就是与燕子李霍元甲、黄飞鸿等人齐名的武林高手大刀王五王正谊。

63、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版本一)

64、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遂相与一抱而别。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

65、 ⒌选自《谭嗣同全集》。谭嗣同,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直译 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 希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

66、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67、  8月,在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下,谭嗣同被光绪帝征召入京。9月5日,光绪下诏授谭嗣同和林旭、刘光第、杨锐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次日,光绪还特别召见谭嗣同,对他说:“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从。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

68、  9月18日,谭嗣同密会袁世凯,希望袁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袁世凯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直隶总督荣禄,然后率兵入京。两天后(20日),袁世凯一回天津,便向荣禄告了密。荣禄得此消息,连夜进京面见慈禧。

69、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变法。同年8月,因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推荐,谭嗣同被光绪帝征召入京。  

70、谭嗣同(1810—1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71、至于这首《狱中题壁》究竟是不是谭嗣同留下的,史学界众说纷纭。一种说法认定,七言版本的《狱中题壁》并非谭嗣同所做,而是梁启超在为其做传时篡改的版本。持有这种说法的黄彰健,在其文章《论今传谭嗣同狱中题壁诗曾经梁启超改易》里提出了质疑。黄彰健认为,这首诗并不是谭嗣同在大狱中写在墙壁上的,而是梁启超假借其名义创作的。

72、谭嗣同离开上海之后又前往天津,在天津时他看到了李鸿章所办的洋务事业,这一切也给他很大的震动,之后他来到了北京,跟梁启超等人密切地探讨思想上的巨变。关于他们之间的交往,梁启超在《亡友夏穗卿先生》一文中称:“我住的是粉坊琉璃街新会邑馆,后来又加入一位谭复生,他住在北半截胡同浏阳会馆,‘衡宇望尺咫’,我们几乎没有一天不见面,见面就谈学问,常常对吵,每天总大吵一两场。”

73、谭嗣同接受王夫之的思想,更多者是受刘人熙的影响。刘人熙是湖南浏阳人。光绪十五年,谭嗣同在京遇到了刘人熙,刘劝他仔细研读《船山遗书》,从而使谭的眼界大开。但真正使谭的思想受到震动者,则是英国人傅兰雅。

74、将所有奏折请这四人来阅览,这已经达到了宰相的职权,于是此四人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比如废除八股文、改书院为学校、提倡私人办实业、改革财政、对外派留学生、训练新军等等。这一系列的主张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这些人到慈禧太后那里去哭诉,太后决定制止光绪帝的这一系列变法。

75、  在《仁学》中,谭嗣同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从而猛烈抨击三纲五常“钳制天下”,杀人“灵魂”,惨祸烈毒达于极点,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

76、这就是荣贼心计极端险恶、极端奸诈的地方,慰帅岂有不知道的!”谭于是说:“荣禄本来有曹操、王莽那样的才干,称得上是绝世的奸雄,要对付他恐怕不很容易。”

77、而今我们见到的这首流传甚广的诗,其实是经过了梁启超的修改,因为梁听到谭被杀的消息后十分地悲愤,他写出了一篇《谭嗣同传》,以此来纪念这位为国而死的英烈。

78、谭嗣同写景之诗也颇具特色,比如他写的《洞庭夜泊》:

79、这首诗中的“鹿死谁手”、“闻鸡起舞”等掌故,都说明他不甘于无所作为地度过一生。而他所作的《有感》一诗,则更加真率地表达出了他关心时事的真实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