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始搜索

儒家思想的弊端97句精选句子

儒家思想的弊端

1、  在孟子看来,人是要把“几希”逐渐扩大,不然它就枯萎了,所以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求放心是使得你的本质特色,能够成为定义你的最核心的东西而已。这个本质的特色遵循创造原则,不是接纳的原则,也不是重新发现原来有的东西。有人问,既然本有了,你还去“发”干什么?大学里的“明明德”,既然是“明德”了为什么还要“明”?这就是最低的要求和最高的体现。孔子做了一个选择,他为人类创造了人伦关系的基本原理,他不能也不愿离开这个无生物、植物、动物共同存在的世界,没有超越外在的世界。所以我讲存有的连续一般宗教的体验叫存有的断裂,只有断裂了才有超越的上帝、安拉、梵天等观念的出现。有人说儒家“超越突破”的发展特色不明显,也是在这个角度上说的。突破不明显,就是存有的连续,共同存在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不能够离开人的世界。以活生生具体的人作为反思的起点,这是儒家最基本的信念。

2、因为已经被地球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及几千年的时间验证过。

3、(4)TuWei-ming,“TheContinuityofBeing:ChineseVisionsofNature”,NatureinAsianTraditionsofThought:EssaysinEnvironmentalPhilosophy,J.BairdCallicottandRogerT.Amesed.(Albany,N.Y.,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中文版参见《世界哲学》2004年第一期,《存有的连续性:中国人的自然观》。

4、希腊的logos(λογοζ)与Nous传统结构出来的思辨理性培育了理论(theory,theoria)的兴趣,包含哲学在内的人文科学都是思辨理性的理论兴趣的结晶。记得童世骏教授曾经在一次会议发言上将西学对中学的洗礼概括为思辨的扬弃,这个概括很好。现代学术是在“理论”的架构下工作的,儒学也应该获得并通过这个理论的形态。早在中国哲学史学科建立的时代,冯友兰就以中国哲学虽无形式的系统而有实质的系统,为建立中国哲学的理论形态张本。现在看来,中国哲学史学科的设立虽然存在着种种问题,但对提升儒学作为现代学术的品质还是有益的。理论的形态与现代学术的品质,对于儒学而言,不仅仅是在全球化时代所戴的一个面具,是融入哲学家族与宗教家族等的途径,而且唯有经过此一历练,儒学才能以家族成员的方式与其他成员展开对话与竞争,扩充自己取用的资源,并显示自己的卓越品质与能力,并进而以自己的德能变化所属的家族本身及其谱系。当然,思辨的洗礼并不是让儒学停留在理论的状态,从而与实践的兴趣脱节,而是能否在获取思辨的理论形态的同时,保留修身为本的实践取向,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凸显与希腊的哲学形态的差异,与基督教在精神上的差异。不深入西方的哲学与基督教内部,儒学并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他者,也就很难辨认自己在世界文化中的现有位置与应处位置。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5、当然,在周初比较松散的分封制社会,礼制是最完美的统治方式!随着周王室的衰落,礼崩乐坏,僭越现象层出不穷,礼制崩坏!此时孔子提出恢复周礼,以仁治天下!

6、帝王们真的相信这些所谓的“天人感应”吗?这其实并不重要。他们恰恰在利用这个机会安抚百姓。既表明了自己会听从上天的安排进行整改,也防止了因灾疫产生的国家动荡。董仲舒在这样的环境下又把“天人感应”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就是要让这种思维在民众的脑里根深蒂固。

7、第二:冲破天命鬼神的理性精神抵抗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侵蚀。

8、首先,孔子思想并非华夏族群原生文明之中的最高思想成就。老子(前571—前471)《道德经》揭示了宇宙之奥、生命实相和人事要害,其思想是华夏族群原生文明乃至于全人类的最高思想成就。

9、孔子有两面性,既有政治诉求,又有人文诉求,在仕途不得意时,孔子就会把注意力转向人文方面。他主张“博学于文”,到处学习,不懂就问,是老子的亲传弟子之曾经多次不远千里求教于老子。

10、我近20余年来在许多文章和著作中反复谈到,五四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由于国民党的专制,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左”的教条主义的影响,没有得到继承和发展,至今连五四的核心思想——个性解放,人们都不敢大胆谈论,启蒙维艰。所以,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解放人的主体性,走民主、平等、自由的道路。我对儒学主要持批判态度,但我的许多论述都没有像丁伟志的观点这样同反对“复兴儒学”联系起来。原来,现在有些人讲什么“复兴”,实质是想复旧,是想复兴旧的儒学。历代封建王朝,一旦取得了政权,都要尊孔、尊儒,因为孔子、儒家的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最有利于从思想上统治老百姓。

11、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已死三百余年。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形成了新儒家思想。

12、董仲舒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按照他自己的“阳尊阴卑”利润,制定了“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并因此作为其新儒家思想的核心。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3、本期推送摘选自杜维明先生《二十一世纪的儒学》第四章。如何面对当代的危机与挑战,不仅是儒学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所有“人”学的聚焦点。孔孟儒学揭示出人既是宇宙的观察者,欣赏者,参与者,也是共同创造者。如何以儒学纠正西方本质主义的误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扩充”四端“,建构心灵秩序与伦理,本文对此给出了提示。

14、海德格尔在这个基本问题上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存在是先行于任何存在者的,“存在与存在的结构超出一切存在者之外,超出存在者的一切存在者状态上的可能规定性之外”,那么,存在当然也是先行于此在(Dasien)的,因为“此在是一种存在者”;但另一方面,探索存在却必须通过此在这种特殊存在者,即唯有“通过对某种存在者即此在特加阐释这样一条途径突入存在概念”,“我们在此在中将能赢获领会存在和可能解释存在的视野”。如果这仅仅是在区分“存在概念的普遍性”和我们“探索”“领会”“解释”存在概念的“特殊性”,那还谈不上自相矛盾;但当他说“存在总是某种存在者的存在”,那就是十足的自相矛盾了,因为此时存在已不再是先行于任何存在者的了。

15、法律底线。最大的法律是领导人的看法,法律就失去基本功能与制度含义。道德底线。社会已没有任何道德约束,寡廉鲜耻甚至成为社会时尚。

16、道德精神:“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朝闻道,夕可死”的精神追求,坚毅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尊老尚贤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人生准则。

17、由此可见,到了孔子的时代,“儒”这一阶层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分化,至少形成了“君子儒”与“小人儒”的两极阵营。在体系内的,为国家政府服务的儒,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儒;而在民间给老百姓婚丧嫁娶服务的儒,就是小人儒。实际上孔子在期望自己的弟子们一定要勤奋努力,不要再次沦为那种只能为民间的礼仪活动服务,只是干一些诸如丧葬之类的吹打揖让之事,以至于沦为贱民阶层。

18、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孙复(992~1057)曰:“儒者,长世御俗,宣教化之大本也。”

19、说到底,文人很容易就掌握话语权,他们互相吹捧,神话自己和同类,使自己有社会地位,于是就成了大师,

20、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维系专制统治与等级社会,压抑人性,钳制思想,阻碍了科技的发展。总之,我们应吸取精华,剔其糟粕,传承中华文化。

21、学习方法的优劣直接决定学习的效果。孔子教大家对于学过的知识、技能,要经常的温习、练习。

22、最终在地主与农民之间诞生了新的资产阶级,他们没有礼制的束缚,当他们的炮火燃遍天下的时候,葬送了整个的礼制天下,皇帝与他的官员们被百姓无情的抛弃了!

23、这里所谓“本体论何以必要”,是针对人类的观念系统的整体而言的,即对于人的观念来说,本体论为什么是不可或缺的?显然,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必须确定“本体论”的概念:本体论是什么?当然,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的现成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五花八门的说法中特别是从实际出现的哲学本体论的诸多历史形态中寻绎共性,加以归纳。

24、上文是为了引出儒家的“三从四德”思想,“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现代人攻击“三从四德”,大多是觉得女性被小看了,地位下降了,变得不重要了,实则不然,我们上面说到了冷兵器时代男女属性上的不同就决定了男女的分工不同,并不存在哪一方无足轻重的说法,就比如现代社会,当官的重要,清洁工的同样重要,社会职位不同,只要各司其职就好了,当然了如果当官的觉得压力大,可以去当清洁工,清洁工想一展宏图,也可以去当官,有人会说了,你这是痴人说梦,目前文化下当然是痴人说梦了。

25、超越本体论的特殊性,具体来说就是现代性;这就是说,超越本体论是在生活儒学的思想视域内、特别针对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本体论建构。在近来发表的两篇文章里,我对近代以来“祛魅的”(disenchanted)“人本主义”(humanism)进行了反思,清算了“人的僭越”,尤其是“理性的僭越”“权力的僭越”。这种所谓“以人为本”的僭越,其实就是“以人僭天”,即“人”鹊巢鸠占地取代了“天”的神圣地位,由此而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尤其是资本与权力的肆无忌惮以及由此而来的诸多问题,包括近来引人瞩目的科技的为所欲为。

26、要振兴中华文化,走文化现代化的道路,除了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精神之外,还要继承和发扬其所提倡的“科学”精神。孔子的思想根本不注重对自然物的认识,而只“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他不像“别家”那样“注重其自家之一家言”(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68页,1944)。孔子思想重在讲成“人”之道,实即养成为贵贱等级制中的统治者服务之人,不重成“一家言”,因而也不重科学。我在《〈论语〉与〈老子〉的一点比较》一文(《人民日报》,20050527)中已经讲述了这一点,兹不赘述。梁启超说:“国人……对于自然界物象之研究,素乏趣味。”(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174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这种不重自然科学的传统,实源于孔儒,更早则源于西周的“学在官府”,学术、文化为贵族统治者所垄断,有了权也就有了知识学问,而其所讲的知识学问也皆“政教典章”之学,旨在号令时人,毫无对自然之认识,更无一家之言。梁启超说:“学问非一派可尽……万不可求思想之统如二千年来所谓‘表章某某罢黜某某’者。”(同上,182页)今之为学者,若仍蹈两千年之旧辙,冀以复兴儒学走思想一元化道路,来振兴中华文化,必将南辕而北辙也。

27、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止于清朝,为封建王朝的人才建设、选拔,提供了制度保障。

28、  另外,思考的问题更进一步,就是人的原初联系是什么?族群、年龄代、性别、出生地、语言、社会环境、基本信仰,这些都是塑造一个活生生具体的人不可或缺的条件,正是因为有这些条件,每个人都不同。不过这里会有一个问题:似乎会导致哲学上没有分析的泛论,各种观点都可以包容。但这并不表示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哲学,那样就是主观主义,我们要突破这种经过体验和感受的主观。主观主义是认识论上的缺陷,突破缺陷就是说人有体验、有内在价值,这有预设主体性的问题,但我所谓的主体性不是主观主义。

29、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

30、第西方文化最大的短板在哪里?哲学本体论迷失,缺乏源头处智慧;西方文化的优势在哪里?思维逻辑。中国文化最大的优点在哪里?拥有宇宙万物本原和生命本原方面的哲学本体论智慧,即源头处智慧;中国文化最大的短板在哪里?缺乏思维逻辑。中西文化自然就有融合的基础。而中国最高思想成就的代表是伏羲、是老子、是庄子,而非孔子。

31、甲骨文中有儒帝子、儒人、儒师、子儒的记载。由这些名词可见,殷商时代(约前1600~约前1046),儒已经是高贵的文人职称,往往和帝子、公子、国师联系在一起。说明在中国的古代社会,最晚到了殷商时期,已经有了熟悉诗、书、礼、乐,非农非商非工亦非武士,专门为国家机器和贵族服务的文人阶层,最初指的是在冠婚丧祭时司仪的祭官。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术士。

32、蒯因(WillardVanOrmanQuine)所谓“本体论承诺”(ontologicalcommitment),其实就是这个意思。笔者讲过:

33、德国犹太裔哲学家、二进制鼻祖、被誉为17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和笛卡尔及斯宾诺莎并称为三位最伟大理性主义哲学家的莱布尼茨(Leibniz,1646-1716)称伏羲氏为世界科学始祖,临终前宣布二进制源于中国的《易经》和伏羲八卦。

34、人作为暂时存在现象界和有可能继续存在永恒界的一种活物,不可能像一张纸一样定义为AB俩面。由于儒家缺乏对永恒的概念,对人的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也不会有正确的理解,在其理论熏陶下的国族既漠视别人的生命,也漠视自己的生命,一部二十五史血腥,告诉我们国人对生命的态度,因为他们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一无所知。

35、学习是人的基本技能,使人获取更多改造自然的能力。

36、弊端一:儒家思想仅仅是宣扬德治,而没有法治,说白了就是,它仅仅是从道德层面上告诉你作为这个社会的一分子,应该要怎样做,而没有说如果你不这样做,我会怎么惩罚你。重视德治和人治,没有法治,这应该就是儒家思想最大的缺点。这个缺点遗传了几千年,直到今天还有很深的影响。弊端二:儒家思想有故步自封、墨守成规的传统,这一传统是从孔子那里就开始的。孔子法先王,从周礼,他的思想有很浓重的复古倾向。不重视或者说是抵制创新思想,这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弊端三:鄙视劳动。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远庖厨”,而实际上他也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实践,那就完全谈不上发展科技。这也是造成中国古代科学发展极其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37、在此所展开的一系列的伦理历经时代变迁,必然会漏洞百出。历代的儒棍儒粉们加油添醋,律上加律,例上加例,这里一点,那里一点用谎言堆砌出一个理论碎片的纸糊的大神。

38、《论语・雍也篇》有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告诫自己的学生子夏说,要当就当“君子儒”,千万不要当“小人儒”。

39、 港台新儒家一脉,因受“五四迷思”影响,依然致力于紧随西方,故把政治领域让给西方民主,并目之为儒家的新外王和新儒家的志业追求,导致在港台乃至世界,儒家完全失去了在政治领域的话语权,全由民主做主,自己仅退守至心性领域,与佛老耶无别。而深受港台新儒家影响的大陆新儒家学人近数十年也逐渐崛起,在深入了解体察中国历史与西方现代政治模式后,结合康南海先生在一百年前对中国政治的思考,对比儒教圣王所追求的王道政治,一方面发现了民主制度严重的先天性不足,即仅仅是民意的一重独大,其政治只能代表当下民众当下的利益诉求,程序的合理却并不能达成目的的合理,导致其对内虽讲自由、民主、人权、法治、平等诸价值,对外却难改其殖民掠夺行径,缺乏神圣超越的价值依据与历史文化合法性的根源,故导致其政治模式最大特点即短视近利唯利是图。犹如一群强盗虽然组织严谨,其大小头领任职亦有严格程序,然却不能改变其对外打家劫舍的强盗本质;而另一方面也发现了儒教政治资源在现代社会不可忽视的价值意义,近代以来一笔抹杀甚是颟顸。于是有盘山先生,基于《春秋》经传与三才之道,首倡儒教宪政,即具备天道合法性、历史合法性以及当下人心民意合法性的儒教政治模式,并参照西方宪政模式与议会制度,形成了一种天地人三才相互制衡的儒教宪政体系,包括太学监国制,议会三院制,虚君共和制三部分,并以超越西方民主,成为中国乃至人类永续发展的政治模式。吾人以为,这才是当今儒者真正应该追求的与古圣先贤千古一贯的王道政治理想,具体可参考盘山先生《政治儒学》系列著述。

40、我之所以选择《周易》“变易”观念作为本体,是有一番考虑的。前面说过,一部哲学史就是一部本体重建史;这就是说,中国哲学史上曾出现过林林总总的许多本体概念。当此之际,我们要重建本体论,当然可以选取一个新的存在者来作为本体,这不外乎是在上述诸多既有的本体之后,再加上一个新的本体。但是,如果我们试图以一个观念来涵盖上述形形色色的诸多本体呢?哲学史上的那些本体的相继演替,恰恰就呈现为“变易”,即“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就是《易传》哲学的根本特色:一切皆变,唯变不变。当然,这种“变易”——阴阳之“相摩”“相荡”而“生生”,本来并不是“存在者”,而是“存在”,即所有一切存在者的渊源;但当我们将其视为“形而上者”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将其存在者化了,它成为我们的观念系统及其陈述之中的最高范畴。

41、虽然“君权神授”的概念并不是董仲舒首创,但是他在汉武帝那个时代再次提出来就显得非常合适了。董仲舒结合了神学思想,强调了“天子”是秉承上天的旨意来管理民众,以此来突出君主地位的合法性。除此之外,他还利用“天人感应”的理念让民众相信君主的一切都会由上天来监督。上天一定会根据君主的“业绩”好坏,分别给出不同的天象。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方法。

42、1735年,杜赫德划时代巨著《中华帝国志》出版,对中国灿烂文明的描写轰动欧洲,“汉学”在欧洲诞生。当时的法国,中国“比英格兰更受青睐”,“比欧洲本身的某些地区还要知名”,“18世纪欧洲大盛‘中国风’,不仅对儒家的理性思想予以理想化,而且中国的建筑风格、瓷器、家具和室内装潢亦风靡一时”。伏尔泰竟将耶稣画像改易为孔子像,晨夕礼拜,更作诗赞美云:“孔子,真理的解释者,他使世人不惑,开发了人心,他说圣人之道……”

43、第一:儒家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宝库。

44、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45、  对于荀子的讲法,有人会质疑:前面的跨度比较好理解,但知和义之间的跨度,会觉得有点过大。对此我作一个简单的回应。就人和禽兽的本能来看,没什么差别,从“食色性也”的角度看,人有动物的属性。但把人看成动物的一种,不够全面,因为一种新现象的出现不能归约到原来。下面是上面的基础,上面是下面的超越,超越和基础有关,但不能从基础来理解超越。孟子讲“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非常少的反而成为“大体”,非常多的反而成为“小体”。非常多就是人的生物性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但有趣的是,百分之零点一是充分体现人之价值的因素,他和百分之九十九点九有关系,甚至可以进一步说能够转化那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但当人有了心、性以后,就不能把人归约成动物。而人最丰富的内容恰是那最薄弱的力量。“几希”就好像是一阳来复,力量非常薄弱,但却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基础,否则就“不是人”了。“不是人”当然是价值判断,但后面有深刻的理由。这里面可以看出最低的要求和最高的体现,最低的要求是只要是人就绝对有,最高的体现是任何人都不能充分证成的,连圣人也有遗憾。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但着实来说,甚至连尧舜也不能真正做完人。

46、盘山先生曰:哲学始自古希腊,特指以“爱智”为特征的一种反思性思维方式。故吾人只可言“哲学”,而不可言“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海德格尔尝谓,言“西方哲学”是同义重复;盘山先生则谓,言“中国哲学”是异义冲突。中国有经学,有道学,有理学,有心学,还有佛学、老学、庄学,但无“哲学”。而如今“中国哲学”这一概念却笼罩一切,实为大谬。若用哲学方式研究中学,必使中学脱离本来面目,支离破碎,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学,即不能“像孔子理解自己一样理解孔子”。而“像孔子理解自己一样理解孔子”,是解释儒经以及理解儒学之根本原则,不能像近代以来以“六经注我”为根本原则来理解孔子,如以自由主义理解孔子,以社会主义理解孔子,以人本主义理解孔子,以启蒙主义理解孔子,以理性主义理解孔子,以康德主义理解孔子,以民主主义理解孔子,以马列主义理解孔子,以唯心主义理解孔子等。所谓“六经注我”,就是“像我理解自己一样理解孔子”,其结果必然是曲解孔子,进而最终解构儒学。近代以来中国学人“以哲学理解孔子”之普遍现象,就是中国学人“六经注我”之最典型体现,现在必须回到“像孔子理解自己一样理解孔子”的根本解释原则,才能真正如实地理解孔子及儒学。所以,现在当严格区分中学与哲学,二学分则两利,合则两伤。然而,百年来当代新儒家以哲学范式研究中学,代有传人,亦形成一“中西结合”之儒学解释传统,此一“中西结合”之儒学解释传统既区别于本真之“中学”(儒学),亦区别于外来之“西学”(哲学),当有其自有之意义与价值,而为一独特之学,形成一现代儒学流派,以牟宗三先生为代表的港台新儒家一脉正是如此。

47、我们来看看儒家关于中庸的阐述,中庸的最核心理论其实是这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何为“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自然之道,在乎中和,不偏不倚谓之中和,举个例子,对应在为人处世上就是既不骄傲自满,也不妄自菲薄;既不惹是生非,也不唯唯诺诺;既不欺善,也不怕恶;既不张狂,也不甘平庸……要达到中和,非要经历一番历练不可,以中和之道立身处事,方能排除万难,克服挫折,从而超越生活,从而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从而七情六欲皆发而中节。后人将中和之道理解成了导致平庸、导致懦弱,是理解上的错误。

48、他说:实际上,在孔子那里,“只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

49、在救亡图存、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之下,陈独秀(1879—1942)在1915年发动新文化运动,提出“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倡导“科学与民主”的文化主张,一百多年来,“打倒孔家店”从一种思潮,已经演变成为了中国的一种文化生态。

50、中国历代皇权更替时,都或多或少的对儒学进行修改,比较重大的修改有两次,一是西汉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国学根本,杜绝其它思想体系,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在具体实施上,董仲舒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有利于皇权统治的部分提取出来,与儒学相结合,发展成了新儒家思想。二是宋代朱熹作理学,朱程理学,是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在元、明、清三代,理学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成为了百姓的心理支柱和精神寄托。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很多义理已经脱离了本意。

51、“无为而治”之思想在汉初确实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它使得人民可以安于生产,迅速摆脱了秦末战争带来的危害。不过,这也滋生出新的问题。“文景之治”后地主、豪强、商人的倔起让他们与国家产生了非常大的矛盾,所以汉武帝才使用盐铁官营来抑制商人,使用酷吏来打压地主、豪强。另外,“无为而治”也是他向匈奴开战最大的障碍。

52、 人生而有记性、悟性两种主要学习能力。记性今所谓记忆力也,悟性今所谓理解能力也。人之记忆力,自零岁始发展,随年龄而增长,至十三岁而至最佳状态,一直保持到成年后则开始减弱。而人之理解力,亦从零岁开始发展,不同于记忆力的是,理解力并不受十三岁年龄限制,而是一直随年岁而增长,直至生命终止。然两种能力并非全然互不相关,显然,所接受知识之理解深浅决定着记忆之深浅,而记忆内容之价值大小又决定着理解力之发展高度。因此,所记忆之内容,其价值大小与能否有当下之理解,都决定着理解力之发展。与此同时,若自幼受到正确的记忆力培养,则有助于终身保持良好的记忆力。故而对于记性悟性两种学习能力,既要明其客观之规律,亦当明其主观因素之影响。如此,在教育教学中方不至偏于一端,一旦错过时机,都将难以挽回。现行体制教育所失,恰在于知理解力规律而不知记忆力相应规律,而民间私塾近年来方兴未艾之纯读经之失,则在知记忆力规律而不知理解力规律。

53、孔子认为贵贱有序,亲疏有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是恒定的不可打破。这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劣根性。所以统治阶级才会把孔子的儒家思想奉为正统思想,是愚民的思想武器。

54、第五:儒家丰富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主要内容,对现代素质教育仍有启迪意义。而儒家思想中的许多优秀成分已溶入中华民族精神体系,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

55、事实上,一部哲学史,就是一部本体论的重建史。既然本体论是必然的,并且解构旧的本体论也是必须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当然就是:怎样建构新的本体论?

56、庄子对于儒学的批判实质上是一个学派针对另一个学派的质疑与反驳。

57、*最后自己刚好读到讲中国近代史的1本书中,其中,有一小段让自己陷入沉思!

58、必须法治健全,政治清明,从制度和环境上引人向善,弘扬光明正大的徳行,

59、随便普及一下在西方基督教神学里的魔鬼定义:不守本位;抵挡上帝;代替上帝。

60、东汉文字学家许慎(58~147)《说文解字》曰:“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术:亡之称。”

61、儒家学术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颜子、朱子等,孔子为儒家派创始人,孟子得孔子真传,让儒家思想得以发展,荀子儒家思想的传扬者之荀子所著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时常被人拿来比较。颜子是孔门72贤之首,他也是儒家派的代表人物之朱子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儒家学的代表人物,被评为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62、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荀况(前313~前238)《荀子・儒效第八》有云:“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

63、儒家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门学问,他的主要立意还是阐述人道,即人类入世生活所有息息相关的事物。正因为儒家只是阐述为人之道,所以在阐述人性本善还是人心本恶时是很难得出结论的,反而给后世造成了误导,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在阐述人道之外的事物就显得很无助了。儒家讲修身的层级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没有讲清楚为何要修身,以及平天下之后又归于何处,终究还是解释不了人类的终极问题“是谁?从哪来?为什么来?又去哪里”。

64、这样一来,实际上就已经显示了本体论的必要性:如果说,人类关于所有存在者之存在的所有观念必定是一个有序的系统(system),而且这个系统必定呈现为一个金字塔结构的具有层级性的整体,那么,它必定有一个塔尖,此即所谓“本体”;否则,人类的观念就不成其为一个有序的系统,而只是一片混沌、混乱。这种“本体—万物”或“本体—现象”或“形上—形下”的关系,即“一”与“多”的关系,西方哲学谓之“奠基”,其实中国哲学的概念更为形象,叫作“立极”,即建房时的“上梁”:“极,栋也”;“极者,谓屋至高之处”。本体就是人类观念系统之中的那个“至高之处”,即“极”;建构本体论,就是“立极”,例如《周易》哲学的“易有太极”。

65、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巩固儒家思想,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66、德国启蒙思想家沃尔夫(1679—1754)在哈雷大学演讲“中国的实践哲学”,指出中国的“治国之术……超过了所有别的国家”,使儒学名声大噪。

67、  另外我要进一步论证的是,儒家的伦理是一种对话的伦理,是一种体现对话精神的伦理。一般讲的对话,是苏格拉底的对话。但从儒家来看,那还不是对话。因为苏格拉底作为老师,已经预设了他对真理有了非常真切的理解。他能够用一种方式指出世俗之见的谬误,一步一步地指出学生所拥有的观点不精确,离开真理和本质甚远。这样,它就是绝对的精英主义。就像斯特劳斯指出的,只有极少数的人能达到那样的水平。这种“对话”有很深刻的寓意,西方哲学都是这条思路。比较而言,中国哲学在这方面有缺失,没有那么严格意义上的思辨的过程,一步一步,一点都不放过的执着。

68、对于“重建本体论何以可能”这个问题来说,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一旦提出“重建本体论”,就已经蕴含着这样一个观念——前存在者(pre-being、beforeallthebeings)的“存在”。然而在海德格尔之前,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里的道理在于:本体是一个存在者;不论是一个什么样的本体,它总是一个存在者。因此,“重建本体论”意味着寻求一个新的存在者来作为本体。但由于本体乃是要为所有存在者奠基的东西,即是先于任何存在者的东西,因此,能够为这个新的本体、新的存在者奠基的,就不能是任何东西、任何存在者。这就是我一再指出的20世纪以来最深刻的哲学问题:存在者何以可能。这个发问方式其实已经蕴含着这样一个观念:“前存在者的存在。”

69、儒家学深受帝王追捧,汉武帝还将儒家学定为正统学,三个权威的儒家代表人物及主张很清晰,这三人分别是孔子、孟子、荀子,儒家学主张以“仁”治国,“德治”和“仁政”为重点,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70、在政治伦理方面,儒家所倡导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朕即天下”、“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儒者最高的追求就是与君共治天下。儒家原本只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中的一家,历经2000多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儒家独大,尊礼而贬道的儒家思想最后发展的越来越僵化,越来越不在道上。

71、----------------------

72、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划时代的历史变革中,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73、自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与董仲舒(前179~前104)携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官方的意识形态,“儒”就逐渐成了士子——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代名词,“儒”的含义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74、①“义”、“利”统一的观念。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孔子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前面的话,肯定了人的逐利思想,后面的话,则指出不能过分追求利,不能见利忘义。 这种思想在今天的社会当然具有现实意义:没有逐利思想,社会经济不可能发展,而唯利是图,摈弃公义却是任何国家、任何经济体都不可取的。

75、 学统恢复首先在于恢复儒教的学习内容,然后是学习方法,最后是学习目的,当今唯有民间私塾堪当此任。即从内容恢复自孔子有教无类以来所行的六经为核心的学习体系,从识字到读经,从蒙学到四书经史。一旦内容上调整,与此相应的教学方法也要随之调整,于是两千多年来的儒学教育方法之基本原则,也就顺理成章的应运而生,在此基础上,圣贤经史之教所指向的教育目的,便可进一步确立。作为养成三观与人生大本的基础教育,读经教育将彻底摆脱严重背离教育本质,完全功利化世俗化的现行体制教育与一些民间私塾的唯升学、分数、字数趋向,真正发挥其启迪心性涵养德性移风易俗的目的,既为学生进入各行各业奠定道德基础,也为继续儒学深造奠定学识基础。至于道统继承,即当学生基础教育完成,且立志于学,有心圣道,便可进入书院,继续研习六经,寻绎其理,既求索圣人之至德要道,又致力于圣道之现代转化运用,提出现代问题的解决方案。故相较于现代私塾以恢复儒家学统为旨,现代书院则当以继承儒教道统为旨。如此,上下衔接,配合得当,以源源不断的养成儒士,作为儒教复兴之新生力量,致力于现代中国之再儒化,合而言之,无论现代之私塾、书院,皆当是真正之儒教道场。

76、这种僭越思维的“天人合一”概念被儒家奉为最高境界,在其影响下的统治者们真以为自己是真龙天子,盲目乐观地充满了傲慢与偏见,简单粗暴,亵渎和肆无忌惮!一方面把恐惧暴力深植入臣民的心里,一方面也把奴性和斯德哥尔摩症也根植在了这国族自己的基因骨头里,一直到现在。

77、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已死三百余年。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形成了新儒家思想。

78、最后是於(兴中)老师提出的问题。我们现代汉语文本中讲的“正义”,当然是从西方的“justice”翻译过来的,但是,关于这个问题,我解释两点:第我们儒家历史上就是有正义观念的。我这些年研究的“中国正义论”就是系统地讲这个问题的。儒家内部曾有人质疑:中国哪有正义论?儒家哪有正义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存在着争议。但是,我们可以用汉语的“正义”去翻译西语的“justice”,因为中西概念之间既存在着非等同性,也存在着可对应性。(4) 比如说“王”这个概念,英文说“king”,这两者之间其实是可对应的,就是:某种体制下的最高统治者就是王。汉语的“正义”与英文的“justice”就是这种对应关系。第二点,我再补充解释一下:汉语“正义”这个词语是荀子提出来的,荀子明确将“义”讲成“正义”。《荀子》一书中四次提到“正义”,其中有三次都是社会正义的意思。(5) 

79、儒效,即儒者的作用。荀子在这里论述俗人与儒是有区别的,儒指的是通诗、书、礼、乐的文人,儒自身也有俗儒、雅儒和大儒之分,儒群已经扩大了。

80、众所周知,“本体论”这个词语是由“ont”与后缀“-ology”两个部分组成的。“ology”意为“学科”“学”“论”;“ont”指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源自古希腊语εναι(being),意为“存在”。但是,海德格尔已经指出,哲学向来就已“遗忘存在”,即传统本体论的研究对象实际上并非“存在”,而是“存在者”,即中国哲学所谓“物”。由此看来,本体论就是一种关于存在者的理论。但如果仅仅这样讲,那还是并不充分的,因为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之处,在于哲学的对象不是某个“存在者领域”,而是全部“存在者整体”,中国哲学谓之“万物”。这就是说,本体论乃是关于存在者整体的理论,而呈现为所有观念的一个系统整体。

81、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而汉朝在汉武帝之前以道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82、这种自以为是夜郎自大的实质是:人能够全局客观地地把握一种东西,必须超越它。自诩是神的人超越不了社会、自然,所以,也改造不了社会与自然!篡夺上帝的位置,就是与上帝(真理)为敌!

83、礼是礼制和礼仪,礼制是一个国家的规章制度和正常的秩序。这就需要人人的共同遵守,奉公守法,严于律己。礼仪是对待他人的礼貌和尊重,中华民族是礼仪之帮,几千年的礼仪天下,人人以礼相待,相敬如宾,为社会带来了和谐稳定,有序地发展。

84、儒家思想是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85、即使是现在,一些有名的文人、公知,说话都是从肚子里过,放的屁都有人捧臭脚,你说怎么办呢?

86、贺麟与梁漱溟一代人在新中国建国之前都已经认识到,中国近代以来的危机即是一个文化危机,即儒家思想丧失了新生命,儒家思想面临着通过消化西学而达成的新开展问题。儒学丧失生命力的根源不仅仅在于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转变,新制度中没有给儒学的生存留下空间,剥离了制度的依托,儒家思想成为“游魂”,而且在于,儒学迄今没有对现代社会、人性与生活的诸多现状与问题做出深刻的、有效的诊断与回应。思想世界与价值观的主导权仍然由西学承担,即便是在对儒家思想的自我理解上,也是由作为西学一部分而不是中学一部分的海外汉学主导的;这就导生出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对儒学乃至整个中国古典思想本身的理解,也西学化了。故而贺麟当年所建议的以儒学化西学,不但没有达成,反而中学处在被动西学化的阶段,仍然是我们面临的生态。所谓“以中释中”的诉求,就是由这种生态而导出的一种态度;所谓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则牵涉到儒学的精神与义理能否在“哲学”(根源于希腊Logos传统)的架构下得以展现的问题。今天,处理儒学的人文学科也面临着的危机,随着自然科学思维对人文学科的渗透,人文学科不但业已社会科学化了,而且更为重要的则在于丧失了自身的目的,即不再追求真理与智慧,而是转变为以方法为工具去中性地处理客观材料的技术取向的知识生产。在这个意义上,现有的人文学科架构对儒学的自我理解所产生的负面制约,必须被充分意识到。另一方面,新中国建国几十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随着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式微,近代的文化危机意识更为迫切。中华民族不能只有政治,而没有文教与宗教,否则中华文明就根本没有着落。就长远来说,舍去儒学与儒教,还真的无法想象有什么可以替代儒学的东西;除了儒学与儒教,又有什么可以承担中华民族的文教与宗教呢?但我们此处可以追问的是:儒学,你准备好了吗?

87、让个人不见了,而把所有的价值只有依附于一个家族、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之上才能建立自己的归属感。这种集体主义所产生的毒素,一直影响到现在。(补充一下法西斯的定义:个人服从集体,集体服从领袖)

88、王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获得了大量的支持,所有人都指望他进行一番改革,所以我们看到了“王莽改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土地的整改。但是,他效仿的只是春秋时期的“井田制”,实施又不得法,最终得罪了所有人。

89、孔子是一个教育家,自三十岁招收学生,一直到老。孔子倡导“有教无类”,不分地位高下,报酬厚薄,只要学生拿十条干肉的拜师礼品,即可收其入门。在教育方面,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一个好老师。

90、德国在1996年发行的纪念莱布尼茨诞生350周年的100马克货币

91、礼义廉耻这些东西只会带来虚伪,一个人在礼仪文化枷锁下面不得不虚伪,因为礼义廉耻可以带来名利或者失去名利,这就是奴性,对于文化的奴性。所有人都做不到礼仪或者不愿意,但是又不敢公然反对礼仪,挣得礼仪之邦虚名的同时造就了全民虚伪。

92、为何这样说?武王伐纣分封诸侯,周公制礼,礼是起到一个约束作用的东西!把人分三六九等,不同等级的人享受对应的待遇,做对应的事,不能越礼!

93、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巩固儒家思想,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94、就会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社会安定,国泰民安。

95、儒家思想自先秦时代开始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并且在后世经过了长久且深远的发展,所以关于儒家思想主张什么不同的历史时期肯定有着不同的答案。对于现在来讲,我们通常认为孔子时期的儒家思想为正统儒家思想,所以儒家思想主张什么可以参考先秦孔子时期。

96、  儒家在伦理学上有几个最基本的信念,一个信念是:日常生活的世界有内在价值,我们不能抛弃掉日常生活去追求一个更高的真理。甚至可以说,最高的价值和意义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体现。这不同于希腊哲学,从希腊哲学来看,从现实中的“礼”出发怎么可能发展深刻的理念?希腊哲学从一开始就否定习俗,消解习俗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当然它可以通过实践回到习俗。不过,儒家基本看法是:离开习俗就不能正视生活世界,但扎根习俗并不妨碍有批判和超越习俗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礼也是一种创造性。“述而不作”可以理解为一种诠释的创造,夏礼、殷礼、周礼都有所损益。《论语·乡党》篇讲到了很多古礼,有些孔子接受,有些他不接受,他做了存在的选择。所以礼就不只是习惯,但它和习惯又有密切的关系。就是说,经过长期而能保存下来的礼必有它的价值,不必彻底扬弃,孔子反对的是没有任何历史意义的重新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