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始搜索

囫囵吞枣的意思109句精选句子

囫囵吞枣的意思

1、你看四大名著的时候一目十行,随便浏览的话无异于囫囵吞枣,是没有效果的。

2、所以,之后我们用囫囵吞枣这个成语,比喻这些不动脑子的人。

3、客人:那我就说啦。这个梨子呢,对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害脾脏;而这个大枣呢,它对脾脏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害牙齿。

4、在北京及东北的方言里,我们也会听到“囫囵个儿”,意思就是完整,整个的意思。例如:由于家里穷,李明小时候没穿过一件囫囵个儿的衣裳。“囫囵个儿”还可以解释为不脱衣服睡觉。

5、(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6、(近义词)鹘仑吞枣、走马观花、生搬硬套、一知半解、生吞活剥、不求甚解

7、有个人曾经对人们说:“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的;枣呢,正好与之相反,虽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会对牙齿有害。”听的人中一个人听了,想了想,说:“吃梨时,只嚼不咽,还会伤脾吗?吃枣时,我不嚼,一口吞下去,这不就可以保护牙齿了吗?”另一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就想开个玩笑:“你这不是囫囵吞下枣吗?”周围在场的人都笑了。

8、“囫”一共七画,部首就是口,“囵”一共也是七画,部首同样也是口。“囫囵”两个字,一般是组合用的,解释为整个的,完全不缺的。

9、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

10、(出处):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山仑吞个枣.”  

11、举一个例子能知道三个;听说一能知道十;于是学者用功之深;穷理的成熟;然后能融会贯通;才落到这一步。

12、这一天,天气很晴朗,张三来到集市里闲逛。他看见几个卖水果的摊子,于是就停了下来,想买些水果。

13、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rú jī sì kě,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14、天下起雨来,滴滴答答,撞在玻璃上,寂寞清脆。

15、学习要靠平时的积累,别到了临时才囫囵吞枣的抱佛脚,这是不可取的。

16、这么重要的知识,学生还不懂,怎能囫囵吞枣地就略过呢?

17、约束不了风所以连呼吸都很小心翼翼,记忆像是装上了风铃,越是安静越是清脆。

18、我们平时吃的枣,主要是红皮的干枣和绿皮的新鲜大枣,相信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见过这些枣。

19、你看,我可以把枣子整个儿吞下去,说完,傻瓜就使劲地吞,枣子一整个儿一整个儿地吞,吞得他直翻白眼。

20、你照我的方法去读,自然可以融会贯通,不会只是囫囵吞枣而已。

21、(成语解释)不多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不思考仔细,笼统的接受。。囫囵:整个儿。

22、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而要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23、“吞”一共七画,部首是口。主要有两个解释,第一个是不嚼或者不细嚼而咽入。我们成语中的“吞”就是咽、嚼的解释。第二个是兼并、侵占的意思,例如吞并。

24、一切准备就绪后,进行手术了。手术非常顺利,在打开肛周包块的那一刹那,正如王主任所料,看到了一枚长约3厘米的大枣核儿。

25、怎么样?在我们医院真就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囫囵吞栆”的故事了吧!

26、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27、生吞活剥:原指生硬搬用别人诗文的词句。现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的搬用经验、理论等。

28、 囫囵吞枣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吧:说是古时候有个人吃梨怕伤脾胃,吃枣怕伤牙齿,于是乎他吃枣把栆整个咽下去,吃梨只在嘴里嚼。百度曰:囫囵吞枣的意思是把栆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

29、学习一定不能囫囵吞枣,一定要细细的品味。囫囵吞枣的近义词生搬硬套:生:生硬。指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运用别人的经验,照抄别人的办法。

30、家乡清晨的空气总是这样的清纯几净!金黄的原野,清脆的歌喉,还有那熟悉的一草一木,触景生情

31、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32、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小忌是走马观花。

33、读书就像品茶一样,囫囵吞枣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34、他稍微思考了几秒钟,又眉开眼笑了,我明白了。于是他拿了一个梨子,用手擦了擦表皮,就吃了起来。

35、(成语出处)宋代的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初无二致,正是鹘仑(囫囵)吞枣。”

36、小学生因为词汇量有限的缘故,在造句上总会大伤脑筋,其实只要找对了方法,造句并不难。而造句的方法除了老师所教授的之外,更重要的就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推敲揣摩。

37、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38、学生们:我们明白了!吃饭要嚼碎,看书要仔细!

39、先生:你们读书的时候,如果只是把书背下来,而不去理解书里面的意思,那和囫囵吞枣的行为,是没有区别的。

40、而是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循序渐进,才能规避风险,把事情做得圆满。

41、老爷爷一见,连忙拉住张三的手劝阻道,梨子虽然好吃啊,但也不能多吃啊!多吃了,会伤脾的。

42、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囫囵吞枣”的成语意义。

43、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

44、读书,学习要善于思考,囫囵吞枣会收效甚微,是一种不良习惯。

45、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46、(出自)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47、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

48、然后得意洋洋地说:“嘿,你瞧像我这样嚼碎了不吞下去,不是既对牙齿有好处,又不伤脾吗?”

49、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50、常用成语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51、客人:所以,吃枣子还是要嚼碎;看书呢,也要把书里面的东西分析明白,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52、3)理解肤浅是因为看书时囫囵吞枣,所以我们要认真读书,反复思考。

53、10)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54、《朱子语类》卷三四:“道理也是一箇有条理底物事,不是囫囵一物,如老庄所谓恍惚者。”囫囵,一本作“鹘沦”。

55、这个孩子学古诗就只是囫囵吞枣地把整首诗背下来,至于什么意思,根本没有理解。

56、一天课余时,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枣子和梨大吃了起来,这个时候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个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在使劲嚼着梨和大枣,就劝他们说,孩子们,虽然梨有益于牙齿,但是吃多了也会伤胃的。而枣子呢,是有利于胃的,它是温性的水果,可是吃多了会损坏牙齿,因为它太甜了。

57、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ù qiú shèn jiě,意思是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现多含贬义,形容用心不专。

58、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到事事认真,不仅在学习上,同时还在生活上对自己严格要求,做好每件小事,不要成为那个“囫囵吞枣”的张三了。

59、2)他只是把这首诗囫囵吞枣地背下来了,至于什么意思一点儿也不清楚。

60、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不能伤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牙齿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61、淘气学生:嘿嘿——我吃梨的时候,可以只嚼,但是嚼完就吐出来,不往下咽;吃大枣的时候就整个儿吞下去,不用牙嚼。

62、学习哲学的主要目的不是去寻找你所喜欢的观点并囫囵吞枣地接受,然后为它辩护,而是培养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学会反思。

63、(解释)不思考仔细,笼统的接受。囫囵:整个儿。

64、咬了一口又一口,直到满嘴都是梨子,才停下来,把嘴里的泥沙全部吐了出来。

65、张三慢慢悠悠地走到一个卖梨子的水果摊前,他一边挑着水果,一边和卖梨的老爷爷聊起天来。

66、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67、如果你对快乐囫囵吞枣,却对痛苦反复咀嚼,那生命又有什么乐趣呢。

68、淘气学生:诶,你们笑什么呀?难道我的办法不好吗?

69、我们读书不要囫囵吞枣,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好词好句。他向来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

70、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傻瓜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吃枣子的时候光咽不嚼不就行了吗?

71、淘气学生:这不就能多多地吃,但是又不会伤害身体了吗?

72、从今天起,每周五将会更新一个新专栏——《成语故事》。选取了一系列日常成语,同时附上了故事讲解。家长可以放给小朋友多听一听,多积累,多学习,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

73、如果是知道底的人,仔细咀嚼再吞咽;如果是不知底的人,一下子整个把枣吞了。

74、理解肤浅是因为看书时囫囵吞枣,所以我们要认真读书,反复思考。

75、(解释)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76、他囫囵吞枣地把晚饭塞下肚,好像三天没吃过东西似的。

77、(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78、窗外摇曳着紫色的风铃,像你清脆在耳边的声音。我说对你的爱已经远去,你会不会也相信。

79、每次我看到新的东西,我先是囫囵吞枣,然后在细细琢磨。

80、据悉:东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东风医院)肛肠科成立于2000年,系医院的特色专科。该科经过17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声誉,在任丘及周边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开展的“无痛治疗”深受患者的欢迎。科室每年门诊就诊人数约3000人,住院手术治疗300余例。

81、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82、老爷爷说:“哎呀,我的大鸭梨可好吃了。水多又清甜,吃了它对你的牙齿。“

83、老爷爷一听,哭笑不得。这时旁边有个卖大枣的大叔吆喝起来了。“快来买枣子啊,又香又甜又脆的大枣啊。“

84、传古时候,有个喜欢自作聪明的人。有一次,他向一位老医生请教,吃什么水果对身体最有益。老医生对他说:“水果各有各的特性,每种水果对人的身体都有益处,但吃多了,也会带来害处。比如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但吃多了,就会损伤脾胃。

85、枣子呢,对脾有滋补作用,但吃多了,对牙齿又不利。所以吃什么东西都要适量这个人摇头晃脑地说:“我有办法既可以得到水果的益处,又可以使身体不受伤害。”老医生问道:“你有什么好方法呀,能告诉我吗?”“我的方法就是,对不同的水果,用不同的方法去吃。

86、所以,当我们学习知识时,应该把要学的知识彻底的理解,再认真的去掌握它,利用它。同时,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能一味的追求快,祈求一步登天。

87、  有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梨和枣子的药性是“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他想了一会,就得意地说:“我明白了!以后吃梨时,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只咽不嚼。那就既不伤牙齿,亦不伤脾胃。”旁人笑道:“吃梨只嚼不咽还可以,吃枣却难了,囫囵吞枣,怎么受得了呢?”  从前,有个医生向病人介绍梨和枣的性能时说:生梨对牙齿有好处,但对脾有坏处。而红枣正好相反,能健脾,却伤牙齿。这时有个人说:我有一个好办法,吃了这两样东西有益而无害。在吃梨的时候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则不嚼一口将其吞下去。这样以来,既不伤牙,又不伤脾,能一举两得。  囫囵:整个儿。这个成语比喻学习时不深入理解,生吞活剥。也指对事物不加分析,含糊了事。 

88、好了,同学们,我们今天的成语故事就到这里了。

89、大家都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可是这个大声读书的人,为了表现聪明就反驳说:“这简单啊,吃梨的时候不要吃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的时候用吞的就不会伤牙。”

90、有一天他受邀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在聊天的时候,有一个人感慨地说:“世上很有两全其美的事,比如说梨对牙齿好,可是伤胃,而枣子能健胃,可是会伤牙齿。”

91、读书要有收获,千万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92、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则成语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人会把整个枣子吞到肚子里去的。

93、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94、(hú lún tūn zǎo)是成语,出自《答许顺之书》。把枣儿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95、今日互动话题:如果你在场,你会对这个傻子说什么?

96、比如:张累极了,刚往床上一歪,就囫囵个儿睡着了。

97、客人:总之,吃什么水果都有好处,但是都不能多吃……

98、艺术从来都是见微知著地考量,而不是囫囵吞枣地陈述。

99、可以尝试把词语放在句中的不同位置造。比如勤奋,放在句首可以这样造:勤奋的人值得敬佩;放在句中可以这样造:小明是个勤奋的孩子;放在句末可以这样造:人们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勤奋。

100、(出处):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101、理解肤浅是因为看书时囫囵吞枣,所以我们要认真读书,反复思考。

102、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103、为什么同样遇到好笑的事别的女生清脆的笑几声就完了,你却像个哮喘的驴一样停不下来

104、学生们:先生?我们可从来不会整个儿把大枣吞下去。 就是就是,我们才不会呢。

105、生活好比一本书,你要用一辈子去读,有的人读这本书读的囫囵吞枣,有的人读得如痴如醉。读到最后你会发现,前者好像一阵微风,轻轻地来到这着世界,后又轻轻地离开,没留下一丝痕迹。后者好比一朵花,虽然只是一刹花火,但在这个世界他起码留下了自己的芳香

106、应用①大蟒蛇将食物囫囵吞枣般咽下,没有经过任何的咀嚼。

107、③学习要靠平时的慢慢积累,不要到最后情急之下囫囵吞枣,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囫囵吞枣的成语故事: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不是静悄悄的看,而是将书中的文章大声念出,并且,他从来都不会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

108、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提倡积极思考,反对不求甚解,囫囵吞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