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始搜索

王阳明心学感悟75句精选句子

王阳明心学感悟

1、   聆听郭继承老师解密阳明心学的课程,通过老师对阳明先生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波澜壮阔的一生的解读,让我们对这位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产生了深入骨髓的敬仰。

2、所以在这里,王阳明告诉我们,当自己的善念萌发的时候,要善于及时发现,并将其放大,最终成为善行;当恶念萌发的时候,更要及时察觉,尽早将其遏止。王阳明说这就是圣人修身之道。

3、王阳明心学由“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组成。在电影中,哪吒从顽劣儿童到堂堂男子汉,由魔入仙,不服命运安排,与天抗争的种种言行,处处闪烁着王阳明心学的光芒,处处体现了人性的魅力。

4、当然,王阳明学术也有其缺陷,清初学者也提出了批评,“明之天下,不亡于流寇,不亡于朋党,而亡于术”。

5、应了天道之7日来复之数,小编坚信:“任何时候,只要遵循天道,自然会吉祥。”(王阳明心学感悟)。

6、儒学讲的是仁义道德礼智信,心学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学是吸取儒学的精华并发扬光大,通过自己的良知,让自己的行为与心理的完美结合,提升自己修身养性的素质和品德。

7、孟子辟杨、墨,至於「无父无君」。二子亦当时之贤者,使与孟子并世而生,未必不以之为贤。墨子「兼爱」,行仁而过耳;杨子「为我」,行义而过耳。此其为说,亦岂灭理乱常之甚,而足以眩天下哉?而其流之弊,孟子至比於禽兽夷狄,所谓「以学术杀天下后世」也。今世学术之弊,其谓之学仁而过者乎?谓之学义而过者乎?抑谓之学不仁不义而过者乎?吾不知其於洪水猛兽何如也!孟子云:「予岂好辨哉?予不得已也!」杨墨之道塞天下,孟子之时,天下之尊信杨墨,当不下於今日之崇尚朱说,而孟子独以一人呶呶於其间,噫,可哀矣!韩氏云:「佛老之害,甚於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於未坏之先,而韩愈乃欲全之於已坏之后,其亦不量其力,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矣。呜呼!若某者,其尤不量其力,果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矣。夫众方嘻嘻之中,而独出涕嗟,若举世恬然以趋,而独疾首蹙额以为忧,此其非病狂丧心,殆必诚有大苦者隐於其中,而非天下之至仁,其孰能察之?其为《朱子晚年定论》,盖亦不得已而然。中间年岁早晚诚有所未考,虽不必尽出於晚年,固多出於晚年者矣。然大意在委曲调停,以明此学为重。平生於朱子之说,如神明蓍龟,一旦与之背驰,心诚有所未忍,故不得已而为此。「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盖不忍牴牾朱子者,其本心也,不得已而与之牴牾者,道固如是,不直则道不见也。执事所谓决与朱子异者,仆敢自欺其心哉?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故言之而是,虽异於己,乃益於己也。言之而非,虽同於己,适损於己也。益於己者,己必喜之;损於己者,己必恶之。然则某今日之论,虽或於朱子异,未必非其所喜也。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小人之过也必文。某虽不肖,固不敢以小人之心事朱子也。

8、王阳明在龙场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何谓“心”?“心”就是我们的精神与意识,是我们身体的主宰,是主宰着我们身体的视听言动的那个内在。何谓“理”?“理”就是宇宙的最高真理、宇宙的最高原理、最高的天道。“心即理”就是说,我们的本心与天道原本是一致的。因此,王阳明常讲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我们要去除遮蔽本心的私欲,把私欲去掉,我们的心就不断地会明起来。心明的同时,便是理明。心明即是理明,即是道明。(王阳明心学感悟)。

9、我们还记得上学的时候,作为一个年轻的学者,王阳明在自己的院子里面欣赏竹子,而且通过竹子来格物致志他感觉完全是隔不出什么东西来,然后他才发现,用心血来解决这些问题,可能是最重要的。知行合一。我对王阳明的理解就是从知行合一这个思想上得来的,其实知行合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他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理论家和实干家,王阳明自身非常的实战。

10、而博大精深的《易经》,竟被他一句"潜龙勿用"给浓缩了...小编也敬佩王阳明的聪明,但是不是有过头之嫌?

11、王阳明通过一生的坎坷经历感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修心就是向内求,剔除内心不洁净之物,升华自我精神,净化自我灵魂。凡事向内求,就不会被外物所迷惑或诱惑。

12、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13、正德十二年(1517年),“安定”南赣地区的“山贼”后,王守仁总结了农民为何造反的根本原因:在于民风不善,在于民众缺乏应有的礼制约束,法制观念淡薄。因此,要彻底清除赣州地区的“山贼”,就必须清除心中的贼。

14、电影中,哪吒的师傅太乙真人操着“川普”(四川普通话的简称)说:“人是否能够改变命运,我不晓得。我只晓得,不认命是哪吒的命。”哪吒在与敖丙终极对决时,完美诠释了师傅的话,彻底爆发,怒吼着:“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决定!”这些经典台词完整地诠释着阳明心学“心即理”的思想,彰显人性的光辉。

15、 作者语:念念不忘天理,就是立志,立志就是回到人本来的样子。

16、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17、人生的目标与本性相随,就能够快乐和自由,也能够容易走向成功。否则压力过重,适得其反。知其命随其性,才能活出一个完美的人生。万物本一体,世界在我心,心中充满情理,行为体现良知,才能明白事理。

18、明武宗正德元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的荒僻之地。

19、链接:https://pan.baidu.com/s/1N92chcsqaSaHIRVepSiFSQ提取码:qlk1书名: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

20、道人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道人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道人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21、解析:虚灵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一种朦胧,混沌与原始的状态。从人的角度来说,虚灵指人的返璞与归真,体现出一个人人的真,善,美,它多以一种境界,风格而存在。在王阳明这里,虚灵大概与良知意思相通。

22、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23、王阳明从小饱读诗书,熟读兵法,擅长骑射,爱好程朱理学,格物明志。

24、这个卦很熟悉,在2020年1月1日小编也曾偶然得到了蛊卦变卦大蓄。

25、解析:一个‘傲’字,是人生最大的毛病。身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顺;身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爱;身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

26、阳明心语:人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为指引,追求任何好的事物都是可以的。

27、王阳明有个弟子叫徐樾,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

28、王阳明通过一生的坎坷经历感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修心就是向内求,剔除内心不洁净之物,升华自我精神,净化自我灵魂。凡事向内求,就不会被外物所迷惑或诱惑。

29、他说讲究着,正是一个格物致志的精神,而且更是一种做事做人的方式和方法。

30、阳明心学的生命力和自驱力,除了上述四点,其实还要不断的自我反省,和自我纠错,随着学习和阅历的积累和吸收,我们也要不断对自己的认知更新和升级,保持新鲜的,旺盛的生命力。

31、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是手忙脚乱、越忙越紧张,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甚至到最后身体也出现状况。如果用王的心学看,这都是因为有得失之心。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所以,各种问题就出现了。

32、0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33、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自觉和修养呢?王阳明道: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34、王阳明的军事才能现在已经扩散到全国的北部和南部,以至于后来宁王发动叛乱时,他是第一个站出来平定叛乱的。

35、根据王阳明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

36、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37、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创始人。

38、“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39、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可能无法达到最高境界,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心学的学习“在事上练习”,认真审视我们自己真正的兴趣和优势,把学习视为修行,.............(此处省略N字)............,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

40、当时的王阳明并不是自己想要去悟道的,本来的时候,王阳明的仕途十分的顺利,他中了进士之后就被推举过去做官,但是由于被贬,所以没有办法,于是就去悟道。他在龙场的时候,又把大学从头到尾基本上又读了一遍,他对于里面所说的那些思想,他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感悟,他发现了其中有的地方,跟他自己本身的思想是相悖的所以他开始通过自己的想法来观看这个世界。

41、与同学们游览了王阳明悟道之龙场原址后,北大教授王学智给我们详细讲解了两天的阳明心学,了解到阳明心学其实来源于佛,道,儒三教,而其主体则是儒学。王阳明试图用三个字高度概括《大学》,即“致良知”。

42、其次,此书在人生的道路上,应该如何树立高远的志向,如何建立正确的处世之道,面对逆境、困厄又该如何感悟生命的真谛,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修炼强大的内心?通过王阳明由普通人到“超人”的超越之途,也让平凡的我们感受到了之所以没有成为超人的各种原因。当然,任何时候悟道都不为晚!所以此书中王阳明用他的一生给出了最好的答案:立志,力行,致良知,知行合一。

43、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的10多次讲话中,都提到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肯定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他曾多次提到“知行合一”“石上磨”“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等理念。

44、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45、真正的高情商:是已到凌云仍虚心,更是替别人着想的善良

46、王守仁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这一千古真理!

47、• 地球悬浮之谜,是什么力量让地球悬浮在宇宙中

48、王阳明告诉我们,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这个事情还没做好做完,就把重心和注意力转移到另外的事情上了。他把做事比作心痛,原话是——“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做事专一的重要性。

49、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50、《传习录》包括了王学所有重要观点。上卷阐述了知行合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中卷有书信八篇。

51、如何做功夫呢?王阳明指出:努力做学问。对于才能和修养,读书学习虽不算是唯一的路,但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条路。

52、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中国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后来果然成为圣贤,则为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和证明。

53、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54、王阳明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55、玄妙之处在于,“修”和“用”是不是修中有用,用即是修。

56、当恶念抬头时,人的判断往往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这时就要反求诸己。

57、上任后不久,他就因为对宦官刘瑾的愤怒而被流放到贵州龙台,直到流放期结束后刘瑾被免职,他才回到京城。

58、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59、这一大事件,标志着千古心学的真正开端和正式诞生,是王阳明从此迈入圣人行列的人生关键一刻。

60、艮为山,在离火之上,山下有火有高明之象。王阳明的确高明。

61、王阳明的心学是在陆九渊宋明理学中心学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而成就的。所以,我认为要理清王阳明心学不得不提及陆九渊和朱熹对“理”、“气”、“心”几个关键点的不同理解。

62、“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63、王阳明告诉我们,即便是追求财富或功名,也要在良知的基础上去做,去践行,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用不道德的手段获得了财富,取得了名望,那也是个人所造就的社会繁荣的假象而已,是不可取的。

64、这时,王阳明的肺病由于常年劳作而加重,有时发作时无法说出整句话。

65、• 胸怀天下,心存仁义,储殷教授谈什么是中国人的品质

66、王阳明的回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67、贲卦,变卦为家人卦,家人卦预示同学们像家人一般真诚相待,相濡以沫. 本卦贲卦上山(艮)下火(离),刚好符合了这次去游览的胜景(阳明山洞),贵阳也是一座群山环绕的城市,山+阳,刚好也符合了贲卦卦象.

68、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69、原来很少接触王阳明心学,脑子里对心学的认识只停留在“知行合一”一个概念点上,很幼稚的以为知行合一就是“知道了就应该去做”,或者“知道和做到都实践了才是圣贤”,两天的课堂下来,完全颠覆我的认知,我以为的知行合一和阳明心学所讲的知行合差了好几个层次,天地之别。

70、一日,王阳明与朋友一起游南镇,一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王阳明:“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传习录》)人们常认为王阳明的回答否认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性,借此来批判他的学说。通过浙江大学教授董平的解读,王阳明的回答是如此这般精妙。你未看花时,山中花自开自落,是“寂”的状态,“寂”并非无,而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状态。王阳明以“寂”的状态确认了山中花的客观存在性,你看到花时,则是由“寂”向“显”的转换,花便在你心中一时分明起来。王阳明说的是一种情景模式,你未看到山中花,你的心与花同是“寂”的状态,你看到花时,山中花才进入你的内心,成为我意识观照的对象,你的心才和花发生关系,我关心关注了,花开花落才有意义。王阳明的回答没有否认唯物主义,而是创造性地说明了事物存在另外一种方式“寂”,充满了“禅”味,让我想起了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王阳明的回答与卞之琳的《断章》充满了人生哲理,妙不可言!

71、蜡烛能发光,光却不仅在蜡烛上,还可以在太阳上、月亮上、火把上。如果心中有光,那么光便无处不在,因为你的心已经是太阳,正大光明,普照万物。

72、“阳明心学”主要强调“心即是理”。自己心中所想就是理,你想着他在那里他就在那里,你觉得他不在那里他就不在那里。最高的道理不是由外物所得,是从自己心里感悟到的。

73、“心”的分歧。朱熹认为心是分为“人心”与“道心”的,道心是天理的体现,是“原于性命之王”,是义理之心,是人心的主宰;人心是气质的表现,故而必须接受道心的主宰和统领,此即“心统性情”。陆九渊认为人心道心只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心的性质状态,如果将二者对立起来,则分明是“裂天人为二”,心是人的本质所在,是伦理本能。(朱熹觉得形而上心为道心形而下则为人心,本质还是天理决定气的问题;陆九渊似乎认定心就是理理就是心。)

74、这个打坐的道人明明不言不视已经三年,王阳明看到了道人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说和看的,正是绝思绝欲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